學佛道場

首頁 學佛道場 高級課程:大乘 大乘四無量心及四攝法

大乘四無量心及四攝法

大乘之定義
大乘修行人名菩提薩埵,簡稱菩薩,意譯覺有情,具有兩種含意:

 

1. 是指志求覺悟的有情衆生,或者是已經覺悟的有情衆生。

2. 覺悟了的有情衆生,因慈愛悲憫心的驅使,誓願救拔及覺悟其他有情衆生。此即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自度度他的慈悲修行人。

 

菩薩久修善根,植種德本,已離諸幻,精神圓明通達,解脫自在;但同時亦發覺過往生的父母眷屬,及十方無量的執迷衆生,不單止未能覺悟,而且更因貪嗔癡的驅使,仍然不斷造作無邊身、口、意惡業,甚至永堕惡趣,不能自拔;十方如來便教化此等上根猛利的修行人,興起無緣慈(發大慈心去利益本來無因緣接觸的衆生)、同體悲(以一切衆生如自己一樣,發大悲心去拔濟所有痛苦),發願生于十方世界,力行十波羅蜜,救度無邊衆生離苦得樂,教化無量衆生覺悟成佛;亦為安樂衆生故,攝取完美莊嚴佛國土,成就一切種智,圓滿佛果。因這類教法猶如大車乘一樣,不單令修行人覺悟成佛,兼且亦能普度一切衆生,故稱大乘。

 

人天乘修行之心量   世間有為法(色)
凡夫之心隻求追逐世間福樂,苦依佛陀所教而行,便會順應因果法則,努力止惡行善,自求善果福報或求生善處。

 

小乘修行人之心量   出世間清淨法(空)
小乘修行人因厭棄世間生死,無常苦楚,故心隻求永恒解脫,顯現清淨涅槃自性,于是依佛所教,嚴守戒行,遠離愛欲,淨除見思煩惱,最後解脫的精神無染自我、無染三界,清淨自在。

 

慈、悲、喜、舍之定義 慈者-分享快樂,令所愛的人得一切快樂。
悲者-悲憫同情,拔濟所愛的人一切痛苦。
喜者-見所愛的人成就善法功德,踴躍歡喜。
舍者-為令所愛的人成就善法功德,願舍卻自己的一切。

 

其實慈、悲、喜、舍之心,衆生皆有,但隻是對自己所愛的人,方能流露,所以屬于有量之心。

 

大乘菩薩之心量 — 四無量心

一、以慈、悲、喜、舍四種無可限量的心态遍覆一切衆生境界(色)。
菩薩平等視一切衆生猶如自己或自己摯親的眷屬,為了令無量衆生可以永遠離苦得樂,直至覺悟成佛,便不惜以無窮無盡的慈、悲、喜、舍心,永無止境地铙益、教化、救拔一切衆生。

 

無量大慈心
以無量弘願功德作大回向,圓滿衆生之善願,發願攝取莊嚴佛淨土,接引一切衆生,同證如來圓滿福智。
無量大悲心
發願于十方三世,分身塵刹,恒順衆生生死,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不辭勞苦救度一切衆生,使令離苦。
無量随喜心
以無量正法教化一切衆生,兼且護念、贊歎、随喜一切善行功德,令修行人成就一切善法,直至圓滿佛果。
無量大舍心
為了救度無邊有情衆生,不惜一切财寶、權位、福樂乃至生命, 作大施舍,利益一切衆生。

 

普賢菩薩大願 — 衆生無盡,我願亦無盡。
觀音菩薩大願 — 衆生不成佛,誓不取正覺。
地藏菩薩大願 —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這正是菩薩以無量慈悲為用,不盡有為地、無止境地救度一切衆生。而這種慈、悲、喜、舍之心,實在是無可限量。

 

二、常覺不迷、無染塵勞(空)
菩薩雖于無量世界廣行布施,救度教化無邊有情衆生,但另一方面,菩薩亦知一切現象境界,包括自我的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修行,衆生的生死,乃至修行成佛的現象,皆是如泡影般暫現,夢幻般不真實,于此寂淨法體之中本來無作無用,故此菩薩的精神亦是無染自我、無染一切,隻以如幻的身軀,喚醒執如幻作實的凡夫衆生而已。

 

《金剛經》雲:“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菩薩的心量既然是清淨無染,猶如虛空,故此亦是不可思議,無可限量。

 

大乘菩薩以無量悲願成就無盡救拔衆生的力量,而精神亦同時安住不動的清淨定境,這種[色、空圓融]的修行,稱為“如幻三昧”,這正是以“智慧為體,慈悲為用”的“悲智雙運”。

 

大乘菩薩行法 — 四攝法
因為衆生根器參差,雖調難伏,難化剛強,菩薩遂以無量善巧方便,透過以下四種方法來攝引衆生,繼而施以教化。

 

布施攝 —
   菩薩以财施、法施、無畏施,解救衆生欠缺之物,與及令離怖畏之境,并且教導衆生修行善法,離諸幻境,覺悟菩提。

愛語攝 
   菩薩對衆生起恭敬承事之心,唯恐修行退心,故以婉言慰語,鼓勵勸勉有緣衆生,令其信受,勇猛修行。

利行攝 —
   菩薩為圓滿衆生善願,遂百千方便支持幫助十方有緣衆生,令其成就一切善行功德。

同事攝 —
   菩薩為了救度不同種類的衆生,故普門示現種種身相,與各類衆生、魔王為眷屬,而予以教化。

 

菩薩以四攝法攝受衆生,令其摯誠皈敬三寶,積極修行,達到安穩快樂,直至圓滿成佛。

 

一切的大乘菩薩皆是以“四無量心”遍覆一切衆生,并且以“四攝法”攝受教化一切衆生,但同時亦是自在無染,清淨解脫,因而成就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永恒救度十方衆生,最後必證無上菩提。

首頁佛學道場弘法影音佛學提問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