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道場

首頁 學佛道場 中級課程:小乘 聲聞乘

聲聞乘

此世衆生根基各有不同,佛陀便因應各類根基的衆生,以各種不同的法門來予以教化:

 

凡夫根基
當遇到欲求福樂的凡夫衆生,便會教化他們依止因果法則,努力止惡行善,不斷改善将來果報。

 

聖人根基
而當遇到一些久種善根,智慧漸現的修行人,佛陀便會令他們明白世間一切事情,盡皆是無常變遷,絕不永恒,隻是衆生精神盲目貪戀,以緻被無窮的痛苦煩惱永遠牽纏,為了令衆生完全擺脫一切煩惱,佛陀便會教化他們如何去覺悟人人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顯現永恒真實的圓滿知覺。

 

自佛陀覺悟成佛後,初度五比丘,繼而降伏外道,教化十大弟子,五百阿羅漢及無數出家修行僧衆,都是以聲聞法教化,因為這些修行人已不貪求世間欲樂,欲求出世解脫;他們聽聞佛陀教化的聲音,或觀察世間變幻無常的現象,然後思維其義,逐漸明白世間一切生滅現象,與及衆生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之感覺,皆是遇境而生,境滅還無,沒有一種感覺或現像是永恒不滅的;隻因衆生颠倒妄執,以為真實永恒,于是便不斷執持造業,被無量的因緣果報纏縛,以緻永遠流浪生死,無有窮盡。修行人若能覺悟世間如幻不實,逐漸舍離自我的妄執,或觀破一切人我假像,淨化妄執的神識,即能顯現真實平等之清淨面貌。而佛陀這種清淨的教化,猶如車乘一樣,能将修行人由此煩惱生死苦海,運載到解脫無染的清淨覺地。因借着此類方法修行的人,隻能救度一己,故稱小乘。 

 

世間外道修行,常妄自尊大,輕慢衆生,佛說我慢高傲,必遭退堕,難可契道,因而帶領比丘,托缽應供,折伏我慢,恭敬承事衆生,更令布施衆生廣種無邊福田及覺悟根苗。
 

聲聞乘 —
是指聽從佛菩薩教化的法門來修行,逐漸擺脫精神上的煩惱纏縛,最後顯現不生不滅清淨自性的修行人。

 

聲聞乘的教法 — 

 

四聖谛 — 四種能令衆生由凡入聖的真實義谛。苦谛(苦果) —


說明世間衆生皆被衆苦結集,八苦所逼惱,所謂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别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衆生被八苦覆蓋真性,故修行人觀苦而能離欲)

 

集谛(苦因) —
說明一切痛苦結集的原因,皆是由于衆生無明的執著,愚癡的貪欲和嗔恚,不斷牽引造作種種不善行為,結果便積集無量痛苦的果報。
(修行人深明因果,觀此嚴持戒心,斷絕惡行)

 

滅谛(樂果) —
說明衆生若能息滅一切妄識攀緣,即能顯現真實清淨本貌,安住寂滅永恒之涅槃境界。
(小乘修行人設定的究竟解脫目标)

 

道谛(樂因)—
說明衆生若要永離衆苦煩惱,證得涅槃真理,當依正确的修行方法來修改及淨化身心的行為,才能真實體證圓滿覺悟。而這些正确修行的方法便是三十七助道品。
(修行人觀此精進修行,與法相應)

 

三十七助道品 — 三十七種幫助修行人體證清淨大道的修行方法:

 

五根 — 衆生本自具足五種覺悟根本,分别是:

1.信根 2. 精進根 3. 念根 4. 定根 5. 慧根。

 

衆生本自具足
五種覺悟根本

衆生常迷不覺
所以五根皆迷妄

若能轉五根為正
即成覺悟根本

1. 信根

信幻當真

信佛法僧

2. 精進根

攀緣追逐

止惡行善

離幻證真

3. 念根

妄想煩惱

妄念清淨

4. 定根

妄執境界

無染幻境

5. 慧根

世智辯聰

常覺不迷

五力 — 衆生如能正确地培育五種覺悟根本,顯發能力,即生五力:

 

1. 正信力

因正确認識三寶,能全心全意皈依佛法僧,信心無退。

2. 正精進力

明白因果演變原理及生死煩惱纒縛之痛苦,能勇猛修行,監察自心:止惡行善、離幻證真。

3. 正念力

心離諸幻妄執,妄念平伏,意念本然澄淨不動。

4. 正定力

定力如山,安住三昧正受。

5. 正慧力

本有知覺照破我執及一切虛妄不實妄相。

 

七菩提分 — 七種令修行人解脫覺悟的修行方法。

1. 擇法菩提分 — 修行人首先必須要皈依三寶,正确選擇修行法門。

2. 精進菩提分 — 修行人應知無明執著與及生死衆苦結集之可畏,自當精進勇猛,勤求覺悟。

3. 法喜菩提分 — 得聞覺悟清淨之法而生珍貴殷重之喜悅心。

4. 輕安菩提分 — 既得清淨之法,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快樂。

5. 舍欲菩提分 — 深知一切境物、人我皆是暫有而不永恒,即不貪戀,能舍棄愛欲。

6. 正念菩提分 — 心離諸幻,妄念平複,正念現前。

7. 禅定菩提分 — 身心無染,精神心性逐漸澄淨,安住不動境地,得正住持。

八正道 — (又名八聖道)。八種正知正見的聖者修行道路。

1. 正見 — 修行人對認知真理态度,必須要有正确的見解。

2. 正思維 — 接受真理教化後,要正确地思維其義,不要盲目執持跟從。

3. 正語 — 培養真實自心,言語正直,心口如一。

4. 正業 — 順應因果法則,安立正确的行為。

5. 正命 — 深明因緣果報,樂天知命,(凡夫從事正當事業)。

6. 正精進 — 明白修行真谛,努力實踐,止惡行善,離幻證真。

7. 正念 — 深知妄想煩惱無常變幻,皆不可依,心念湛然清淨真實。

8. 正定 — 心清淨故,顯現寂滅大定。

四正勤 — 四種正确精進的行為:

1 .已生惡令斷滅

2. 未生惡令不生

3. 未生善令生長

4. 已生善令增長

四念處 — (又稱四念住)。欲求清淨的修行人,應修四種觀法。

1. 身念處 — 觀身不淨

修行人應觀察自己的身體:骨肉(地)、血、唾液(水)、體溫(火)、氣動(風)四大假合,常積糞尿濃痰,蟲卵寄生,皆是污垢不淨,而且無常變遷,常生疾病,終須壞滅,故不貪戀。

2. 受念處 — 觀受是苦

修行人應觀察自己的知覺是不停地受到外境現象的紛擾(受蘊),受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感觀分析外間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無有停頓的牽引,實在是煩惱痛苦,是故不貪不取,受而無染。

3. 心念處 — 觀心無常

修行人應觀察自己的妄識心(注意力)皆是無有常态地不停變遷,實覺勞累,故心無所住,湛然清淨。

4. 法念處 — 觀法無我

修行人應觀察一切人我事物及種種修行法門,皆是因緣業力的幻起幻滅,本不真實,我與修行,同屬妄執,故無染一切,解脫自在。

四神足 — (又名四如意足)。修行人之精神應常安住四種如意滿足。

1. 欲如意足 — 因觀身不淨,欲念清淨滿足。

2. 勤如意足 — 因觀受是苦,精進清淨滿足。

3. 心如意足 — 因觀心無常,心意清淨滿足。

4. 觀如意足 — 因觀法無我,妄念清淨滿足。

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的第一個夏天,在鹿野苑為五位比丘弟子所講的佛法,就是四聖谛。内容分為三個層次,也就是所謂的三轉法輪:

1.(初轉)人生就是“苦”的困縛;苦果當有其苦因,名為“集”;不受衆苦牽纏而顯現寂“滅”的涅槃解脫;這是滅苦之“道”的修行方法。

2.(二轉)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

3.(三轉)苦已滅,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

這就是三轉四聖谛法輪。佛陀講了三次四聖谛,這五位比丘弟子最後得證阿羅漢。

總括三十七助道品的實義,其實皆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

 —

即攝心戒備、觀照的意思。修行人一方面依照種種律行細則,監察自己的行為,積極止惡行善,改善将來果報;另一方面亦反觀察照自己的身體、意識,與及身體外一切景物,皆是衆緣和合而成,而且變幻無常,所有舉心動念,都是因境而生,刹那出現,刹那壞滅,徒有勞累,故精神遠離一切虛妄。

 —

當萬緣放下,妄執的精神逐漸澄淨,最後顯現清淨無染的真實本貌;雖然無數的物質塵勞仍然存在,而且不斷在生滅變化,但清淨無染的心量已不為其所染,安處不動的定境中。此即禅定三昧現前。

 —

由于修行人已照破虛妄執著,精神擺脫一切纏縛,通達無礙,即神通顯現,超越一切時空,并于虛空寂靜的本體,照了一切世間種種現象之因果本末及一切颠倒妄相。這種照破一切世間假像的智慧,便稱出世間之真實智慧。

聲聞修行,淨化精神的原理

聲聞修行人,是由端正身體的行為心态,慢慢轉為淨化煩惱的心靈,顯現本來清淨無染的知覺。小乘修行人,主要針對靈性淨化,宇宙虛空,清淨無染,我們的佛性,本來清淨,好像一杯清水;但是無始劫以來,我們這個身軀積集無量的身口意惡業,好比将大量泥沙、墨汁、石頭、鐵銹放入水中;五蘊貪念熾盛,堅執無數的妄想,攀緣追逐,猶如用手不停地去攪動這杯水,混濁了這杯水,當然這時再也不能看見清水了,然而清水其實仍然存在,如果我們想清水再次顯現,必須不要再攪動這杯水,所謂“戒”,攝心為戒,“注意”,當我們開始靜下來的時候,妄想的念頭一定會不停出現的,隻要不理會它,不受它幹擾,不用多久,它就會慢慢沉寂下來,然後再慢慢沉澱,重的東西就會下墜,這個過程叫做“禅那”。禅,就是:止、淨、濾,過濾的意思,所以叫止觀,停止一切的執取、妄想、攀緣,隻是做觀察“注意”,觀到什麼程度?觀到連觀察的心都清淨,所謂能觀之觀都清淨,“能(能覺之心)、所(所覺之物)兩忘”的時候,清淨就顯現了,就如這杯水慢慢沉澱,所有的東西都沉寂下來了,你會發覺,原來水裡面有那麼多垢穢的東西,有墨汁、有鐵銹、有泥沙,因為你再不攪弄它,便能顯現清水的本貌了。這個淨化過程,名為精神的淨化,靈性的解脫。

聲聞修行人因各有不同的業力及習氣執著,在覺悟的過程中,會出現四種不同的境界,稱為“聲聞四果”。

初果 — 名須陀洹

此修行人已明白自己的身體四大假合,故心不執取,無染六根六塵,覺悟“身空”,已斷見惑,又名入流果(入聖人之流)。

二果 — 名斯陀含

此修行人已明白自己攀緣分别的妄識心,是從妄執而有,絕非真實,故坦然放下,覺悟“心空”,已初步斷除思惑煩惱,又名一來果(尚要一次往返欲界生死)。

三果 — 名阿那含

此修行人已明白法界寂然,本無自性可住,遠離妄想,覺悟“性空”,已漸除思惑煩惱,又名不來果(生于五淨居天而不生欲界)。

四果 — 名阿羅漢

此修行人已明白一切人我事物,乃至世間種種法門,皆屬幻化,故無願、無作、無取、無證、覺悟“法空”,已斷除一切見思煩惱,心達無生,無染三界,解脫分段生死。

首頁佛學道場弘法影音佛學提問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