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影音

首頁 弘法影音 香港-弘法導師培訓班
香港-弘法導師培訓班

香港-弘法導師培訓班

香港佛教弘法導師培訓班 《課程内容》 課程編制、導師:甘國衛 佛教法音傳播中心 www.bddc.hk 主辦 2013年1月5日開始 (逢星期六) 下午14.30 pm - 16.30 pm 上課地點:九龍觀塘開源道55号開聯工業中心 39967879
視頻列表

香港佛教弘法導師培訓班

《課程内容》

導師:甘國衛

佛教法音傳播中心

www.bddc.hk

主辦

2013年1月5日開始 (逢星期六) 下午14.30 pm - 16.30 pm

上課地點:九龍觀塘開源道55号開聯工業中心 39967879

第一部分 籌辦是次“弘法導師培訓班”的因緣及目的。

當知法重人弘,若無人宣揚如來正法,則再多的寺廟也不能令人通曉佛法,本課程将會使用嶄新的演繹方法,顯淺的文字來介紹佛法,由淺入深,人人易明,對于現今都市人至為适合,将來更會錄制光碟流通,在網站轉播,目的是要令全球更多學佛人士清晰明白佛法,借此培育更多弘法精英人才。

課程特色

佛法流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其中文獻翻譯與及著述之多,簡直是煙波浩瀚,如恒河沙數一樣,難可計算;再加上在不同時間内,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世界各地不同的修行人對佛法各有不同的體驗,遂先後産生林林總總的佛教宗派出現,如小乘各部、大乘各宗、密乘各教等等,猶如星羅棋布,遍及世界各地。面對佛教目前這種複雜的形勢,不少有興趣學佛的人士,根本就不能清楚看到佛法的真貌,亦不知如何于佛教中選擇正确的修行法門。

此課程正是針對解決上述學佛的障礙,透過細意設計的安排,以現代的文字及表達方法,直契佛法修行重點,宣揚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生教法,由淺入深,令更多學佛人士,可以快捷清晰地了解佛陀教導各類衆生修行的目的、作用及種種修持的方法,從而幫助更多現今學佛修行人不落邪見,安住如來教導的正确修行道路。本課程除了令大衆清晰明白整體佛法之外,更會重點提升學員重法的情操,荷擔弘法重責的決心,培養謙虛求學,遇錯即改,廣學多聞的心态。除此之外,更有主持技巧,如何駕馭現場氣氛,如何掌握處理現場問題的專業培訓,如何帶動正确的修行道風等。

弘法導師必須建立正确的弘法心态

弘法導師所要肩負的責任:

必須清晰、準确演繹佛陀所教!更要向三方面負責:向自己負責、向諸佛菩薩負責、向相信你的衆生負責。

弘法導師所必須具備的心态:不單止自求受用佛法,更要發大菩提

心,發願行菩薩道,荷擔如來說法度生的責任,能發此志,必得佛護,

将來決定成就!

3. 弘法導師應如何面對自己的過錯及别人的過錯?

學佛修行,必會犯錯,必須建立知錯即改,絕不含糊的心态,遠離愚癡執著。當面對别人的過錯,應視為平常,尤應包容,應以(四攝法)百千方便令其歡喜引入正道。

弘法導師如何能快速明白佛法,如何能快速提升辯才及攝衆能力?

必須于諸佛菩薩像前至誠忏悔往昔惡業障蔽智慧,更應發勇猛志,矢志成佛,及令一切衆生成佛!

發願:

(大衆合什,導師先說,大衆跟随。)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三稱)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三稱)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三稱)

弟子衆等,今對諸佛菩薩面前,至誠忏悔過往貪嗔癡熾盛,覆蓋真性,颠倒輪轉。今日希有殊勝因緣具足,将聞如來正法,唯願十方三寶威德冥加,護念教化。弟子衆等,今對諸佛菩薩面前,發大菩提心,矢志成佛,廣度衆生!諸佛菩薩證知護念。願我廣通一切法,願我廣得智方便,願我廣演無礙辯,願我廣度一切衆!所願速成。

(發願完畢,散掌聽課。)

佛法難聞,正法難遇,應生希有難逢想,殷重發心受持學習。諸佛所說,甚深微妙,摯誠恭敬,方能受信!

尋求真理, 應消除三種障礙心:

·成見心 - 固執的偏見,未能客觀分析。

·散亂(漏)心 - 輕視或輕率,易令精神不集中。

·我慢(滿)心 - 驕傲、自滿,難受教誨。

求學佛法真理,應培養下列心态:

生希有心、尊重心、恭敬心、真實心、客觀平等心、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心、專注心、實踐心、精進心、恒久心。

第二部分 認識真理及世間其他宗教學說的主皆内容

認識何謂“真理”?

真理者,即真有其事,真有其理的意思。是宇宙間真實出現的事理現象。

如何快速了解各個宗教或學說的教義宗旨?

宗教的思想力量,發揮着指引帶領世人步向将來的方向,因此我們在選擇宗教的時候,必須要客觀理智,因為你所相信的宗教将會改變你的人生。在世間,每一個宗教都會表明自己的教理、教義或修持法門是宇宙的“真理”,各自擁有不同的終極理念、信仰目标及教化世人的方法。而事實上,所謂“真理”者,是指在宇宙間必定會出現的事物演變現象(即真有其事,真有其理),如果有世間的宗教所推行的教理、教義或修持法門,并不符合宇宙事物演變的真實現象,那即是與“真理”不符(虛構宗教或錯誤見解),那麼,這類的宗教信徒盡管窮一生虔誠努力修行,不單得不到所渴望達到的目的,可能更會因為曾經诽謗“真理”、或違犯“真理”的行為 而得到痛苦的結果。

以四種方法探究世間不同宗教、學說的不同終極理念:
1. 這宗教或學說的創始人有何過人之處,值得世人信賴?
2. 他希望影響或教育世人得到什麼結果?
3. 他用什麼方法去令信徒或弟子得到這些結果?
4. 他所教導信徒或弟子所掌握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合乎宇宙變化的

真實現象?

淺說儒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及印度教的教義宗旨

儒教:建立禮制具足,階級分明,各司其職的君子大同世界。

(不談因果、覺悟、成佛)

道教:老子無為之道,後來衍生有:長生之道,天仙之道,陰陽之道,鬼神之道。

基督教:聖經中舊約-敬畏、服從、取悅造物主。

新約-接受耶稣救恩,更要忏悔、祈禱、布施、寬恕、包容、忍辱、博愛、行善、奉獻自己,利及于人,處處宣揚救恩,引導無智迷人,同生天國,同得救贖。

天主教:基本上奉聖經而行,特别标榜聖母瑪利亞。

伊斯蘭教:公元7世紀由阿拉伯人
穆罕默德

麥加
創立,提倡“六信”:信阿拉、信使者(
穆罕默德
)、信經典(
古蘭經
)、信天使、信末日、信前定(一切都由真主阿拉安排。)。信徒要勤行五功:五功者,一曰念真功(念
清真言
);二曰禮真功 (禮拜規則就叫“六儀”,即系擡手、端立、誦經、鞠躬、叩頭、跪坐);三曰齋戒功(教曆9月,全個月齋戒);四曰捐課功(每年捐獻);五曰朝觀功(一生之中最少都要去一次伊斯蘭教聖地
麥加
朝觀)。即“念、禮、齋、課、朝”

印度教:現存世上最古老
宗教
,信徒約10.5億,以四姓種族:婆羅門(僧侶)、刹帝利(貴族)、吠舍(庶民)、首陀羅(賤民)劃分,說明人是受業及輪回牽引,可透過苦行、冥想,達“梵我合一”“吠陀”文獻,包含了贊歌、歌詞、祭詞、咒詞,歌頌創世梵天,謂佛陀是毘濕奴神的第九個化身。

信奉宗教的人好比與其所信宗教結婚一樣,心理感情完全投入,容易盲目執持,甚難變遷!

認識佛教

學佛者及弘法導師必須能清楚認知及清楚表達的四個重要問題:

什麼是佛?

我們為什麼要信佛?

本師釋迦牟尼佛,到底教導我們什麼修行方法?

到底如何修行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第三部分 認識及如何有效宣揚 初級、中級、高級佛法

佛法初級課程: 人天乘-世間有為法

(色像世間.事法界) 屬于理智分析、實踐的修行。

教化對象: 欲界的凡夫衆生,包括:人、天、鬼神衆等 。

教化内容:
認識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及能力,發心皈依。
認識宇宙變化的因果規律,掌握修行方法,創造美好明天。

教化目的:
開啟衆生世間智慧,鼓勵教化衆生積極修行早日離苦得樂。

為将來覺悟成佛奠下根本的基礎。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佛法初級課程:人天乘-世間有為法 (一)

學佛與皈依

佛弟子應破除迷信,不應人信我信,糊裡糊塗求福、求财、求避禍而盲目信佛。更不應邪信(依人),不依經教,隻信邪師邪見謬論,自誇神力,生大妄語,謗佛法僧。

佛弟子信佛必須正信,更要清楚認識、學習佛、法、僧三寶的教導。

(要做佛的好學生)

應要清楚明白什麼是皈依三寶?

什麼是佛寶?

什麼是法寶?

什麼是僧寶?

佛是如何覺悟?

什麼是佛的無上正等正覺?

佛是如何廣度衆生?佛有什麼能力?

學佛的人為什麼必須要摯誠發心皈依佛、法、僧三寶?

皈依時最重要是注意什麼?

每一個佛弟子除了信佛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須學佛。學佛即是修行,亦即是學習佛陀的教化來修改自己不完善、不完美的行為。而每一個欲求修習正确佛法的佛弟子,首先是必須先要清楚認識與及皈依佛教中不可思議的寶藏,就是佛、法、僧三寶。

皈依 — 即是歸向、依附、深信及跟從的意思。

皈依三寶 — 即永遠歸向,附托及依從佛、法、僧的指引,願求攝受教化。

皈依在乎發心,佛弟子必須要以真、誠、善之心,契合諸佛菩薩的慈愛悲願,願意永遠皈向、依從佛、法、僧三寶的教化,來修改自己不正确的行為。不過,有很多人雖然曾經參加過多次的皈依儀式,但若果他們仍未知道皈依的真正實義,那麼,這些都隻是屬于形式上的結緣皈依,仍然未算真正發心皈依三寶。因此,在皈依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夠透切地了解皈依的實義,在法師的攝引下,以真實心摯誠皈依佛、法、僧三寶,才算是真正的皈依。

佛寶

我們世間凡夫的知覺 (能覺知自我及身體以外的事物名為知,由此而産生的喜歡或讨厭的感受名為覺),凡夫的知覺是永遠被自己的身體及身外境物支配,亦因為喜、惡的感覺推動,便無有止境地不斷向境物攀緣追逐,更會執著刹那出現的感覺以為真實,以此連綿,永處生死;而佛陀的知,佛陀的覺,是從這種虛妄不實的執著中,完全解脫出來,顯現如虛空一樣,清淨平等、不生不滅、自在無染的知覺,等虛空,遍法界。佛說世間所有物質現象 (色) 都是不斷變幻生滅,衆生的知覺執此色像世間以為真實永恒,所以永被生死煩惱纏縛,其實虛空本體 (空),本然清淨,真實不動,佛的知覺合于虛空,正遍知一切真相,因此佛陀是宇宙間最圓滿的覺悟者,能盡知宇宙虛空中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境的物質變化,一切衆生之生滅現象及一切衆生修行成佛的過程;兼且具足救拔一切衆生的無邊大誓願力,亦能因應一切衆生的根基,開創無量法門教化衆生。因為佛陀所說的義理及世間種種事相演變現象,都是必定真實,故此,正是宇宙間光明的真理。

釋迦牟尼佛,正是這世上創立佛教的根本老師,佛陀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于印度出生的一位太子,名悉達多。因為深切體會到一切衆生都是處身于生、老、病、死與及各種苦難當中,所以心中非常苦惱;于是太子便決心舍棄一切權位福樂,出家修行,而且遍訪名師,希望能夠找到解脫一切痛苦的辦法。太子先習各類禅定,又經六年苦修,但仍然未能覺悟到令衆生離苦的方法,終于便放棄苦行,并且于菩提樹下,舍身為道發大誓願:“若果不證得圓滿的覺悟,甯死誓不起座!”結果太子宴座七日七夜,萬緣放下,身心澄淨猶如寂然的虛空,最後于夜睹明星之際,豁然大悟,盡顯不生不滅之虛空妙性。而這種圓滿無礙之無上正等正覺,盡能遍照十方三世一切世間之颠倒妄相。從此,太子便被稱為世上最尊貴的圓滿覺悟者-“佛陀”。當佛陀顯現圓滿正覺之後,發覺這種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佛性),每個衆生人人具足,隻要能令衆生覺悟成佛,便可永遠解脫世間一切生死及痛苦。于是佛陀便四處行乞說法,恭敬承事一切衆生,攝伏外道的我慢,經四十九年,為無數衆生講述宇宙間種種真谛,并且演說各類修行法門,目的是教化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與及“覺悟成佛”的修行方法!
佛陀不單止為我們說出一切世間的真相,亦能令我們得到真正的快樂與永恒的覺悟,所以實在是世間最稀有的寶藏,故稱為“佛寶”。

法寶

由慈悲的佛陀及菩薩衆教化衆生的修行法門。釋迦如來教化的記錄,是在佛入滅後,由弟子們多次結集而編成,然而佛教之義理,其實盡皆歸入三藏經典當中。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

經藏—

即契經,契合真理的教化記錄。由佛、菩薩向衆生展示宇宙人生的真理,與及教化衆生種種修行方法的記錄。亦即是佛、菩薩教化弟子的聚會記錄(真理的寶藏)。

律藏—

即記錄戒律的寶藏,由佛菩薩教導弟子必須要戒備及修改的行為。佛的弟子,各有不同之前因,不同的習氣,而種種的律行細則,猶如鮮明的指标,可以幫助不同身份的修行人斷除一切惡習,安立在正确的行為當中,而佛弟子嚴持戒律的目的是:
(一) 止一切惡行;
(二) 行一切善;
(三) 饒益一切衆生。

論藏—

是記錄一些久修佛法而證得種種體驗之大德及菩薩衆,為其他佛弟子解釋佛法及剖析種種修行現象的論說寶藏。目的是幫助修行人體證佛法、印入佛法。

不過。雖然很多人是渴望求學佛法,修習佛法,但是要盡讀三藏經典,已非易事,若要讀後能明,更是難中之難,所以每每令人對佛法既敬又畏,望而卻步,真的不知從何入手?其實總括三藏之義理,皆不離下列三類教化,若能深解通達,即能直契如來法藏當中。

人天乘 — 世間有為法(色)— 理性的分析,順應事相因果法則。

一般凡夫欲求種種福樂及長壽,佛陀為契合他們的根基,便向衆生說明宇宙間永恒不變的真理 — “因果定律”。因為世間上萬事萬物的出現,都必定有其前因後果。所有萬物,因衆緣和合而生,亦因衆緣分散而滅,而因緣果報之顯現,亦必定是纖毫不爽,各有前因的,因為一切衆生的痛苦災難,與及快樂祥和,皆是由自己的身、口、意行為業力所招感,所以佛陀便教化衆生必須要皈依三寶,然後要嚴格注意自己的行為,努力止惡行善,為将來斷絕惡果,廣種無邊福田。而“五戒、十善”正是教化欲求人天福樂的衆生“離苦得樂”的修行法門。

小乘 — 出世間清淨法(空)— 靈性的淨化,顯現清淨理體。

小乘所修屬于精神心意上淨化的修行,亦稱 - “梵行”。
佛、菩薩教化那些久種善根,業力逐漸澄淨的修行人,令到他們明白自己的身體、意識、及身體以外之境物,雖然出現,但盡都是不斷變化,絕不永恒,隻是暫現暫滅的假像而已。然而在芸芸的生滅過程當中,其實一切衆生皆是具有不生不滅的清淨知覺本性,隻因凡夫衆生執幻作實,常迷不覺,即被無明所障,貪戀執著,遂引生無邊苦惱;亦因攀緣熾盛,以緻不斷生死,無有窮盡,于清淨的虛空法體,妄見無量如幻的生死。故此修行人若能深明此理,觀透世間假像,即能斷除愛欲,遠離一切妄想執著,顯現本來清淨平等之心靈 —“涅槃自性”,解脫自在;而這些正是佛陀教化智慧漸現的衆生“解脫覺悟”之修行法門。
小乘修行可分為“聲聞乘”及“緣覺乘”。教法分别有四聖谛、三十七助道品、戒、定、慧三無漏學及十二因緣等。

大乘 — 世、出世間微妙法(色、空圓融)— 悲智雙運,感性、靈性、理性的圓滿。

大乘修行人名菩提薩埵,亦名覺有情,是自覺覺他的意思。菩薩是覺悟了一切如幻的有情衆生,安住清淨解脫,因悲憫無量愚癡的有情衆生仍被世間假像所迷,不斷追逐攀緣,造作無邊業力,結果永無止境地流浪生死;于是便以如幻之身軀,與起無量慈愛心,發廣大誓願,生于無量如幻的世界當中,饒益教化無邊有情衆生。大乘菩薩,身如蓮藕,于穢土中力行一切善法,但精神卻猶如聖潔之蓮花,無染一切,安住清淨解脫。

大乘修行法門有四無量心、四攝法、與及十波羅蜜等。

因為佛陀的教法直契真理,能令貧窮痛苦的衆生得到财富福樂,能令厭惡生死的衆生得到清淨解脫,最後更能令一切衆生,同入大乘,廣行菩薩道,直至覺悟成佛,所以便稱為法寶。

僧寶— (第一義僧(佛陀)、菩薩聖僧、清淨福田僧 )

僧寶是指久修佛法,具有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量,以說法度衆生為己任的菩薩衆及出家修行衆。因為一切能夠為衆生展示宇宙真理,宣揚如來正法之十方賢聖僧,皆是衆生的大善知識,亦是一切衆生的光明導師,所以稱為僧寶。

學佛的人如果能夠正确的認識佛、法、僧三寶,并且以真、誠、善之殷重心,全心全意的皈依、供養、禮敬三寶,積極止惡行善,親近善知識,勤習佛法,實踐佛陀的所教,活用于世間,便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佛弟子。

人天乘-世間有為法 (二)

十惡業與十善業

佛說這世間的衆生已分别演變成: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類别,由于有衆生積集行善利人的心态及行為,會因為不同程度的善業、習慣力量推動,互相結集,成為天人、修羅或者有福德之人,常受福樂,名為“三善道”;亦有衆生因為積集行惡害人的心态及行為,被不同程度的惡業、習慣力量推動,互相結集,成為畜牲、餓鬼或者地獄的衆生,互相謀害,常受衆苦,名為“三惡道”。而這些善、惡果報會演變成多生多世的延續現象,有一生受報,百千萬億生受報,所謂衆生生死,動經塵劫,無有窮盡,很多時單看一生果報 (好人沒得好報,惡人卻福壽雙全),難知累世因果始末。欲要離苦得樂,首先應要知道世間萬事萬物演變的規律,一一都是有其前因後果,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因此必須清晰明白善與惡的行為所招感的果報。更要清楚了解如來教導我們遠離的十種惡業,更會提供一個可以輕輕松松完滿十種善業的方法。

惡行為

隻顧個人之感受或權利,不惜侵損他人權利的行為。

善行為

基于個人權利,甚至抛卻個人權利,作方便利益他人之行為。

佛陀說這個惡世的凡夫衆生,一一皆是具有十種行惡習慣,因為不斷放縱惡行,于是便結集成十種惡業,以緻永受痛苦的纏縛。若果不切實戒備,努力改善,那是絕對不能永離諸苦。此十種惡業分别是:

身業

殺生—為了食用,玩樂,驚恐或仇恨而殺害其他衆生的行為。

偷盜—偷取,侵損或不合道義地占有他人财物的行為。

邪淫—放縱感官而作出侵損别人或越軌的淫亂行為。

口業

妄語—欺騙别人的話說,或誇大之謊言。

兩舌—搬弄是非。

惡口—惡毒罵人。

绮語—绮膩浮誇、巴結奉承、矯揉造作、谄媚虛言。

意業

貪欲—不安本分的欲望。

嗔恚—因妒忌、憤恨、埋怨,及種種不滿情緒而引發之怒火。

愚癡—執迷不悟的錯誤意念。

佛說衆生因意識上貪嗔癡的驅使,不斷造作無邊身、口惡業;而且更習以為常,根深蒂固,令自己飽受無量痛苦;因此,欲求離苦得樂的佛弟子是必須要小心注意與及努力修改一切惡習;不過要停止上述由累劫積來的惡習,絕非易事。事實上,不少佛弟子雖然經過多番積極修改,甚至強制壓抑自己的習慣喜好,但往往都是在表面下功夫,又或者是變成向别人交待而已,而自己的内心卻是煩惱四起,矛盾重重;最後甚至會因為抑壓不住惡習的欲念,終于逃避佛法,畏懼修行。

為了幫助大家在修行“止惡行善”的過程中,避免出現上述情況,現有一妙藥良方提供大家參考,相信受用後,大家便不用壓抑或強制自己的喜好,而能輕輕松松地遠離十種惡行,安往在十種如來教化的善行當中。

佛說衆生一切善惡行為,皆是唯心所變。心可行惡、亦可行善,心可作佛、亦可作魔,故人人心中都有行善行惡的能力。不過,善與惡卻不能在心中同時出現,所謂心生惡時難行善,心生善時作惡難,好比光明消失,黑暗便出現;光明重現,黑暗則遁隐無餘。此良方者,正是培養以下十種光明善良之完美心量,則一切的惡心、惡行即能自然隐滅。

所有佛弟子皆應培養以下十種光明善良的心量—

1. 親仁愛物,慈心不害—(即不殺生更會多放生)
培養仁慈、博愛之心,尊重一切衆生之權利,愛惜自己眷屬及一切衆生之眷屬,不忍因自利而損害衆生性命。培養此心自然遠離殺業。

正義不茍,自守廉潔 — (即不偷盜更會多布施)
确定做人原則,以公義為主,不義之财物絕不貪取,廉潔操守,不容污玷。培養此心,自然遠離偷盜想。

以禮相待,息滅邪念 —(即不邪淫)
一切衆生有如兄弟姐妹,彼此相處,禮義為貴,又怎忍因淫念興而侵損骨肉同胞?培養此心,淫念即止。

真誠待人,不誇妄言— (即不妄語)
做人處世,真實誠懇,言語得當,絕不浮誇。培養此心,妄言亦難。

和睦共處,不弄事非—(即不兩舌)
愛惜親情,珍惜友情,百般維護,緻力和平。培養此心,自然厭離兩舌是非。

溫和敦厚,言無傷人—(即不惡口)
培養溫和寬容敦厚的性格,自然會尊重他人,絕不會出言惡口冒犯。

言語正直,不落造作—(即不绮語)
培養正直之風骨節氣,絕不矯揉造作,巴結奉承,言語自然真實率直,讨厭虛浮绮語。

安份勤奮,離奢望想—(即不貪欲)
安住本分因緣,積極止惡行善,開創将來,遠離非分奢望想,培養此心,則腳踏實地,不妄生貪欲。

深明因果,寬厚恕人—(即不嗔恚)
洞悉因果業力,勇于面對一切不如意事,盡皆寬容接受,培養廣闊胸襟,便能寬恕别人不是,更絕不會因執怪而生嗔恨。

時加檢讨,遠離邪見—(即不愚癡)
對于自己的行為時加反省,遇錯即改,絕不含糊,更不會執迷不悟。

以上十種善良光明的心量,正是離苦得樂的珍貴藥方,隻要衆生能依藥受用,燃點自己心中善良之光明,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改善自己的行為,真真正正地依法受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樣必定可以順應宇宙因果變化的法則,開創美好的将來。

參考佛經典籍:

阿難問事佛吉兇經

優婆塞戒經

善生經

父母恩重難報經

佛法中級課程: 二乘教法(出世間清淨法)

(空寂法體.理法界) 屬于靈性知覺淨化的修行 (梵行)。

教化對象:
久種善根,智慧漸現,勤求覺悟解脫的修行人 。

教化内容:
明白世間一切事物,盡皆是無常變遷,衆生盲目貪戀,以緻被無明煩惱,永遠牽纏,以緻永處生死。

教化目的:
照破夢幻般的煩惱纏縛,一斷永斷,顯現永恒清淨的涅槃自性,解脫生死煩惱。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佛法中級課程:

聲聞乘
二乘教法(出世間清淨法)一

出家修行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是空門?什麼是四聖谛、三十七助道品、戒定慧三無漏學?如何幫助求出世間的修行人,從端正身外的行為開始,逐漸達到淨化思想、意念、意識,無染一切妄執的我見、我惑,精神無染一切罣礙纏縛,顯現如宇宙虛空一樣,本來清淨平等,解脫三界生死。

凡夫根基
當遇到欲求福樂的凡夫衆生,便會教化他們依止因果法則,努力止惡行善,不斷改善将來果報。

聖人根基
而當遇到一些久種善根,智慧漸現的修行人,佛陀便會令他們明白世間一切事情,盡皆是無常變遷,絕不永恒,隻是衆生精神盲目貪戀,以緻被無窮的痛苦煩惱永遠牽纏,為了令衆生完全擺脫一切煩惱,佛陀便會教化他們如何去覺悟人人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顯現永恒真實的圓滿知覺。

自佛陀覺悟成佛後,初度五比丘,繼而降伏外道,教化十大弟子,五百阿羅漢及無數出家修行僧衆,都是以聲聞法教化,因為這些修行人已不貪求世間欲樂,欲求出世解脫;他們聽聞佛陀教化的聲音,或觀察世間變幻無常的現象,然後思維其義,逐漸明白世間一切生滅現象,與及衆生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之感覺,皆是遇境而生,境滅還無,沒有一種感覺或現像是永恒不滅的;隻因衆生颠倒妄執,以為真實永恒,于是便不斷執持造業,被無量的因緣果報纏縛,以緻永遠流浪生死,無有窮盡。修行人若能覺悟世間如幻不實,逐漸舍離自我的妄執,或觀破一切人我假像,淨化妄執的神識,即能顯現真實平等之清淨面貌。而佛陀這種清淨的教化,猶如車乘一樣,能将修行人由此煩惱生死苦海,運載到解脫無染的清淨覺地。因借着此類方法修行的人,隻能救度一己,故稱小乘。
世間外道修行,常妄自尊大,輕慢衆生,佛說我慢高傲,必遭退堕,難可契道,因而帶領比丘,托缽應供,折伏我慢,恭敬承事衆生,更令布施衆生廣種無邊福田及覺悟根苗。

聲聞乘—
是指聽從佛菩薩教化的法門來修行,逐漸擺脫精神上的煩惱纏縛,最後顯現不生不滅清淨自性的修行人。

聲聞乘的教法— 四聖谛 — 四種能令衆生由凡入聖的真實義谛。
苦谛(苦果)—(衆生被八苦覆蓋真性,故修行人觀苦而能離欲)
說明世間衆生皆被衆苦結集,八苦所逼惱,所謂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别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集谛(苦因)—(修行人深明因果,觀此嚴持戒心,斷絕惡行)
說明一切痛苦結集的原因,皆是由于衆生無明的執著,愚癡的貪欲和嗔恚,不斷牽引造作種種不善行為,結果便積集無量痛苦的果報。

滅谛(樂果)—(小乘修行人設定的究竟解脫目标)
說明衆生若能息滅一切妄識攀緣,即能顯現真實清淨本貌,安住寂滅永恒之涅槃境界。

道谛(樂因)—(修行人觀此精進修行,與法相應)
說明衆生若要永離衆苦煩惱,證得涅槃真理,當依正确的修行方法來修改及淨化身心的行為,才能真實體證圓滿覺悟。而這些正确修行的方法便是三十七助道品。

三十七助道品 — 三十七種幫助修行人體證清淨大道的修行方法:

五根 — 衆生本自具足五種覺悟根本,分别是:

信根、2. 精進根、3. 念根、4. 定根、5. 慧根。

衆生本自具足
五種覺悟根本

衆生常迷不覺
所以五根皆迷妄

若能轉五根為正
即成覺悟根本

信根

信幻當真

信佛法僧

精進根

攀緣追逐

止惡行善、離幻證真

念根

妄想煩惱

妄念清淨

定根

妄執境界

無染幻境

慧根

世智辯聰

常覺不迷

五力 — 衆生如能正确地培育五種覺悟根本,顯發能力,即生五力:

正信力

因正确認識三寶,能全心全意皈依佛法僧,信心無退。

正精進力

明白因果演變原理及生死煩惱纒縛之痛苦,能勇猛修行,監察自心:止惡行善、離幻證真。

正念力

心離諸幻妄執,妄念平伏,意念本然澄淨不動。

正定力

定力如山,安住三昧正受。

正慧力

本有知覺照破我執及一切虛妄不實妄相。

七菩提分 — 七種令修行人解脫覺悟的修行方法:

擇法菩提分—修行人首先必須要皈依三寶,正确選擇修行法門。

精進菩提分—修行人應知無明執著與及生死衆苦結集之可畏,自當精進勇猛,勤求覺悟。

法喜菩提分—得聞覺悟清淨之法而生珍貴殷重之喜悅心。

輕安菩提分—既得清淨之法,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快樂。

舍欲菩提分—深知一切境物、人我皆是暫有而不永恒,即不貪戀,能舍愛欲。

正念菩提分—心離諸幻,妄念平複,正念現前。

禅定菩提分—身心無染,精神心性逐漸澄淨,安住不動境地,得正住持。

八正道(又名八聖道)。八種正知正見的聖者修行道路:

正見 — 修行人對認知真理态度,必須要有正确的見解。

正思維— 接受真理教化後,要正确地思維其義,不要盲目執持跟從。

正語 — 培養真實自心,言語正直,心口如一。

正業 — 順應因果法則,安立正确的行為。

正命 — 深明因緣果報,樂天知命,(凡夫從事正當事業)。

正精進— 明白修行真谛,努力實踐,止惡行善,離幻證真。

正念 — 深知妄想煩惱無常變幻,皆不可依,心念湛然清淨真實。

正定 — 心清淨故,顯現寂滅大定。

四正勤 — 四種正确精進的行為:

已生惡令斷滅

未生惡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長

已生善令增長

四念處 (又稱四念住)。欲求清淨的修行人,應修四種觀法。

身念處 — 觀身不淨
修行人應觀察自己的身體:骨肉(地)、血、唾液(水)、體溫(火)、氣動(風)四大假合,常積糞尿濃痰,蟲卵寄生,皆是污垢不淨,而且無常變遷,常生疾病,終須壞滅,故不貪戀。

受念處 — 觀受是苦

修行人應觀察自己的知覺是不停地受到外境現象的紛擾(受蘊),受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感觀分析外間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無有停頓的牽引,實在是煩惱痛苦,是故不貪不取,受而無染。

心念處 — 觀心無常
修行人應觀察自己的妄識心(注意力)皆是無有常态地不停變遷,實覺勞累,故心無所住,湛然清淨。

法念處 — 觀法無我
修行人應觀察一切人我事物及種種修行法門,皆是因緣業力的幻起幻滅,本不真實,我與修行,同屬妄執,故無染一切,解脫自在。

四神足 — (又名四如意足)。修行人之精神應常安住四種如意滿足。

欲如意足 — 因觀身不淨,欲念清淨滿足。

勤如意足 — 因觀受是苦,精進清淨滿足。

心如意足 — 因觀心無常,心意清淨滿足。

觀如意足 — 因觀法無我,妄念清淨滿足。

總括三十七助道品的實義,其實皆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

戒 —
即攝心戒備、觀照的意思。修行人一方面依照種種律行細則,監察自己的行為,積極止惡行善,改善将來果報;另一方面亦反觀察照自己的身體、意識,與及身體外一切景物,皆是衆緣和合而成,而且變幻無常,所有舉心動念,都是因境而生,刹那出現,刹那壞滅,徒有勞累,故精神遠離一切虛妄。

定 —
當萬緣放下,妄執的精神逐漸澄淨,最後顯現清淨無染的真實本貌;雖然無數的物質塵勞仍然存在,而且不斷在生滅變化,但清淨無染的心量已不為其所染,安處不動的定境中。此即禅定三昧現前。

慧 —
由于修行人已照破虛妄執著,精神擺脫一切纏縛,通達無礙,即神通顯現,超越一切時空,并于虛空寂靜的本體,照了一切世間種種現象之因果本末及一切颠倒妄相。這種照破一切世間假像的智慧,便稱出世間之真實智慧。

聲聞修行,淨化精神的原理
聲聞修行人,是由端正身體的行為心态,慢慢轉為淨化煩惱的心靈,顯現本來清淨無染的知覺。小乘修行人,主要針對靈性淨化,宇宙虛空,清淨無染,我們的佛性,本來清淨,好像一杯清水;但是無始劫以來,我們這個身軀積集無量的身口意惡業,好比将大量泥沙、墨汁、石頭、鐵銹放入水中;五蘊貪念熾盛,堅執無數的妄想,攀緣追逐,猶如用手不停地去攪動這杯水,混濁了這杯水,當然這時再也不能看見清水了,然而清水其實仍然存在,如果我們想清水再次顯現,必須不要再攪動這杯水,所謂“戒”,攝心為戒,“注意”,當我們開始靜下來的時候,妄想的念頭一定會不停出現的,隻要不理會它,不受它幹擾,不用多久,它就會慢慢沉寂下來,然後再慢慢沉澱,重的東西就會下墜,這個過程叫做“禅那”。禅,就是:止、淨、濾,過濾的意思,所以叫止觀,停止一切的執取、妄想、攀緣,隻是做觀察“注意”,觀到什麼程度?觀到連觀察的心都清淨,所謂能觀之觀都清淨,“能(能覺之心)、所(所覺之物)兩忘”的時候,清淨就顯現了,就如這杯水慢慢沉澱,所有的東西都沉寂下來了,你會發覺,原來水裡面有那麼多垢穢的東西,有墨汁、有鐵銹、有泥沙,因為你再不攪弄它,便能顯現清水的本貌了。這個淨化過程,名為精神的淨化,靈性的解脫。

聲聞修行人因各有不同的業力及習氣執著,在覺悟的過程中,會出現四種不同的境界,稱為“聲聞四果”。

初果 — 名須陀洹
此修行人已明白自己的身體四大假合,故心不執取,無染六根六塵,覺悟“身空”,已斷見惑,又名入流果(入聖人之流)。

二果 — 名斯陀含
此修行人已明白自己攀緣分别的妄識心,是從妄執而有,絕非真實,故坦然放下,覺悟“心空”,已初步斷除思惑煩惱,又名一來果(尚要一次往返欲界生死)。

三果 — 名阿那含
此修行人已明白法界寂然,本無自性可住,遠離妄想,覺悟“性空”,已漸除思惑煩惱,又名不來果(生于五淨居天而不生欲界)。

四果 — 名阿羅漢
此修行人已明白一切人我事物,乃至世間種種法門,皆屬幻化,故無願、無作、無取、無證、覺悟“法空”,已斷除一切見思煩惱,心達無生,無染三界,解脫分段生死。

緣覺乘
二乘教法(出世間清淨法)二

剖析甚深的十二因緣流轉門,皆是源于衆生無明的妄執而衍生一切生死煩惱,若能觀破,解脫無明的困惑,即能體證十二因緣還滅門,屬一悟即悟的頓悟法門。

一些宿福深厚,智慧猛利的修行人,因觀察諸佛教導的十二因緣,而能覺悟清淨真如自性,解脫生死,故稱緣覺乘。此等修行人因洞悉一切衆生之流轉原因,皆是由于無明之妄執,繼而衍生萬有,以此連綿,無有窮盡;故當下清淨,頓破無明煩惱,直顯真實清淨。而此十二因緣法亦好比車乘一樣,能運載修行人出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覺岸。

因緣 —
是指事物互相接觸所産生種種的變化現象。

十二因緣 —
一切衆生之所以永無止境地生死流轉,皆是由于妄執的神識不斷向外攀緣,貪戀占有,繼而衍生十二種變化過程,以緻出現一切生滅現象。

十二因緣流轉門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十二因緣即:
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死

一切衆生透過下列十二種過程演變,以至不斷生死:

無明—即妄執,或指受惑而不察;或稱最初之執著,猶如寂靜圓滿的法界本體(一切衆生的知覺本貌),忽生一種執著形态。如患眼病的人,因眼疾見空中有花,妄起計較前花後花,種種色彩一樣。

行 — 此執著形态于清淨中漸有活動,即生行蘊、業力,及習氣。

識 — 由于妄執加上行為、業力的帶動,遂産生分别景物之妄識心。

名色—此妄識心不斷活動,配合不同業力的結集,便出現自我的觀念及獨立的業報體。

六入—妄識心于業報體中繼續攀緣伸展,便漸漸産生六種攝受外境的能力,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能力。

觸 — 六根既成,加上業力、習氣的牽引,妄識心不停與外境接觸。

受 — 妄識心透過六根不斷接觸外境,便生起各種感受,繼而産生判斷、分析、思想及記憶的能力,即生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及六識合稱十八界。

愛 — 透過十八界的吸收分析,妄識心在不同業力的牽引下,對外間境物産生憎、愛的分别心,同時亦會趣向所愛之境物。

取 — 受所愛境物吸引,妄識心因貪戀而引發出争取的行為。

有 — 因愛欲、貪欲的驅使,繼而執持占有。

生 — 妄識心不斷追逐及占有所愛境物,遂結集無量因緣,從而受到業力無情地牽引,以緻出生種種境界。

老死—生命的出現,必定會經過老病死的階段,而且周而複始,無有停頓。

什麼叫“無明”?其實就是說你不經意給一些假像欺騙了,當了是真實,這種錯誤的認知,就叫“無明”,将一些虛假的東西當成真實,繼而貪戀占有,執持不舍,猶如在夢境裡攀緣追逐一樣。衆生由于無明的覆蓋,引生各種執著的行為,繼而興起無邊貪愛妄想,更不斷造作争取占有的行為,終于被不同的業力無情的羁縛,在生死輪轉的旋渦中,不斷生滅,無有窮盡。(此即一切衆生生死之原因)

緣覺修行人慧根成熟,機緣一到,便能深切了解上述十二因緣的實義,明白一切衆生本具不生不滅圓明妙性;而無窮之生死,都是由于無明之妄執演變而成,于寂然法界中,妄有如幻生死;這猶如當一旦知道是因眼疾見空中有花所生幻覺,明白空中本無花,即離妄心。緣覺修行人若能通達此義,了知覺性本然不生不滅,一切生死、修行乃至成佛,皆如眼疾見空花,即離幻覺妄執,即破無明, 即能恍然大悟,頓破無明之妄執,體證十二因緣還滅門,解脫虛妄生死,顯現真實清淨。

十二因緣還滅門:

無明滅則行滅—妄執息滅故,行蘊、業力、習氣自然息滅。
行滅則識滅—行蘊、業力、習氣息滅故,妄識心自然息滅。
識滅則名色滅—妄識心息滅故,我執及業報體自然息滅。
名色滅則六入滅—業報體息滅故,六根能力自然息滅。
六入滅則觸滅—六根能力息滅故,接觸能力自然息滅。
觸滅則受滅—接觸能力息滅故,感受自然息滅。
受滅則愛滅—感受息滅故,貪愛自然息滅。
愛滅則取滅—貪愛息滅故,争取自然息滅。
取滅則有滅—争取息滅故,占有自然息滅。
有滅則生滅—占有息滅故,出生種種境界自然息滅。
生滅則老死滅—出生種種境界息滅故,老死憂悲苦惱的現象自然息滅。

當一刹那恍然大悟,即能遠離夢境,一悟即悟,猶如漩渦中央的漏洞突然消失,所有動蕩,歸于平靜,一清淨,一切清淨,一自在,一切自在,一解脫,一切解脫,一刹那間完全成就。緣覺修行人就是大徹大悟,大根器的智人。而這種能令修行人當下覺悟,頓破無明的煩惱,直顯真實清淨,這種觀破無明的十二因緣法門就好像車乘一樣,能夠運載修行人出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的覺岸。

緣覺修行人頓破無明之障惑,直顯真實清淨,即能了脫生死苦海,覺悟清淨大道,便稱為“辟支佛”。

《圓覺經》雲:“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此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是也!

聲聞乘及緣覺乘的教法,皆是引度修行人擺脫無明煩惱的纏縛,覺悟真如自性,解脫生死,同屬出世間的教化,直契如來三種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比較聲聞乘與緣覺乘的分别

聲聞乘

緣覺乘

1

教化業障較深的智慧修行人

教化福德深厚智慧猛利的修行人

2

屬漸次覺悟的修行法門

屬一悟即悟的頓悟法門

3

由外破妄直至内見性

内破無明而淨一切外妄相

4

逐步澄淨:
如搞動混濁的水停止搞動
逐漸沉澱直至清水完全顯現

知幻即離:
如漩渦中央的漏洞突然

消失自然澄淨

5

雖證聖位,未了微細習氣

豁然覺悟,了卻習氣煩惱

參考佛經典籍:

四十二章經

八大人覺經

四部阿含經:

《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

佛法高級課程:大乘教法(世、出世間微妙法)

(中道第一義谛.不二法門)
(色像世間.事法界)理性圓滿,圓滿成就世間一切因緣果報。
(空寂法體.理法界)靈性圓滿,常覺不迷,照破三世一切世間的假象。
(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感性圓滿,以如幻的大慈悲心遍覆宇宙虛空過去、現在、未來,圓滿救度一切衆生。

教化對象:
矢志成佛,誓救衆生,自覺覺他的菩薩衆 。

教化内容:
發菩提心,恒順因果演變,常覺不迷,以如幻身軀發恒河沙願,誓救一切衆生,成就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成就圓滿福智 。

教化目的:
令大乘菩薩究竟覺悟成佛,令一切衆生究竟覺悟成佛 。

【身由大悲化 心等如虛空 妙用清淨體 無始又無終】

佛法高級課程:大乘教法 (世、出世間微妙法) 一

大乘四無量心及四攝法

什麼是大乘?

什麼叫菩薩?

什麼是大乘菩薩修行的目标?

什麼是大乘菩薩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及四種攝受衆生的方法?

大乘之定義—
大乘修行人名菩提薩埵,簡稱菩薩,意譯覺有情,具有兩種含意:

1. 是指志求覺悟的有情衆生,或者是已經覺悟的有情衆生。

2. 覺悟了的有情衆生,因慈愛悲憫心的驅使,誓願救拔及覺悟其他有情衆生。此即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自度度他的慈悲修行人。

菩薩久修善根,植種德本,已離諸幻,精神圓明通達,解脫自在;但同時亦發覺過往生的父母眷屬,及十方無量的執迷衆生,不單止未能覺悟,而且更因貪嗔癡的驅使,仍然不斷造作無邊身、口、意惡業,甚至永堕惡趣,不能自拔;十方如來便教化此等上根猛利的修行人,興起無緣慈(發大慈心去利益本來無因緣接觸的衆生)、同體悲(以一切衆生如自己一樣,發大悲心去拔濟所有痛苦),發願生于十方世界,力行十波羅蜜,救度無邊衆生離苦得樂,教化無量衆生覺悟成佛;亦為安樂衆生故,攝取完美莊嚴佛國土,成就一切種智,圓滿佛果。因這類教法猶如大車乘一樣,不單令修行人覺悟成佛,兼且亦能普度一切衆生,故稱大乘。

人天乘修行之心量 世間有為法(色)
凡夫之心隻求追逐世間福樂,苦依佛陀所教而行,便會順應因果法則,努力止惡行善,自求善果福報或求生善處。

小乘修行人之心量 出世間清淨法(空)
小乘修行人因厭棄世間生死,無常苦楚,故心隻求永恒解脫,顯現清淨涅槃自性,于是依佛所教,嚴守戒行,遠離愛欲,淨除見思煩惱,最後解脫的精神無染自我、無染三界,清淨自在。

慈、悲、喜、舍之定義
慈者-分享快樂,令所愛的人得一切快樂。
悲者-悲憫同情,拔濟所愛的人一切痛苦。
喜者-見所愛的人成就善法功德,踴躍歡喜。
舍者-為令所愛的人成就善法功德,願舍卻自己的一切。

其實慈、悲、喜、舍之心,衆生皆有,但隻是對自己所愛的人,方能流露,所以屬于有量之心。

一、大乘菩薩之慈悲心量 — 四無量心(色)

以慈、悲、喜、舍四種無可限量的心态遍覆一切衆生境界。
菩薩平等視一切衆生猶如自己或自己摯親的眷屬,為了令無量衆生可以永遠離苦得樂,直至覺悟成佛,便不惜以無窮無盡的慈、悲、喜、舍心,永無止境地铙益、教化、救拔一切衆生。

無量大慈心— 以無量弘願功德作大回向,圓滿衆生之善願,發願攝取莊嚴佛淨土,接引一切衆 生,同證如來圓滿福智。

無量大悲心—發願于十方三世,分身塵刹,恒順衆生生死,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不辭勞苦救度一切衆生,使令離苦。

無量随喜心— 以無量正法教化一切衆生,兼且護念、贊歎、随喜一切善行功德,令修行人成就一切善法,直至圓滿佛果。

無量大舍心—為了救度無邊有情衆生,不惜一切财寶、權位、福樂乃至生命, 作大施舍,利益一切衆生。

普賢菩薩大願 — 衆生無盡,我願亦無盡。
觀音菩薩大願 — 衆生不成佛,誓不取正覺。
地藏菩薩大願 —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這正是菩薩以無量慈悲為用,不盡有為地、無止境地救度一切衆生。而這種慈、悲、喜、舍之心,實在是無可限量。

二、般若智照,常覺不迷、無染塵勞(空)
菩薩雖于無量世界廣行布施,救度教化無邊有情衆生,但另一方面,菩薩亦知一切現象境界,包括自我的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修行,衆生的生死,乃至修行成佛的現象,皆是如泡影般暫現,夢幻般不真實,于此寂淨法體之中本來無作無用,故此菩薩的精神亦是無染自我、無染一切,隻以如幻的身軀,喚醒執如幻作實的凡夫衆生而已。

《金剛經》雲:“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菩薩的心量既然是清淨無染,猶如虛空,故此亦是不可思議,無可限量。

大乘菩薩以無量悲願成就無盡救拔衆生的力量,而精神亦同時安住不動的清淨定境,這種[色、空圓融]的修行,稱為“如幻三昧”,這正是以“智慧為體,慈悲為用”的“悲智雙運”。

大乘菩薩行法 — 四攝法
因為衆生根器參差,雖調難伏,難化剛強,菩薩遂以無量善巧方便,透過以下四種方法來攝引衆生,繼而施以教化。

布施攝 —
菩薩以财施、法施、無畏施,解救衆生欠缺之物,與及令離怖畏之境,并且教導衆生修行善法,離諸幻境,覺悟菩提。

愛語攝 —
菩薩對衆生起恭敬承事之心,唯恐修行退心,故以婉言慰語,鼓勵勸勉有緣衆生,令其信受,勇猛修行。

利行攝 —

菩薩為圓滿衆生善願,遂百千方便支持幫助十方有緣衆生,令其成就一切善行功德。

同事攝 —
菩薩為了救度不同種類的衆生,故普門示現種種身相,與各類衆生、魔王為眷屬,而予以教化。

菩薩以四攝法攝受衆生,令其摯誠皈敬三寶,積極修行,達到安穩快樂,直至圓滿成佛。

一切的大乘菩薩皆是以“四無量心”遍覆一切衆生,并且以“四攝法”攝受教化一切衆生,但同時亦是自在無染,清淨解脫,因而成就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永恒救度十方衆生,最後必證無上菩提。

佛法高級課程:大乘教法 (世、出世間微妙法) 二

大乘十波羅蜜

什麼是中道第一義谛.不二法門?

什麼是三覺圓明?

大乘行 —
菩薩修行,恒順因果,止惡行善,亦深知一切盡皆虛妄,安住清淨心地,且以如幻之慈悲喜舍,永無窮盡的救度一切衆生,修行此法,能廣度一切衆生。

波羅蜜—
意譯到彼岸,即是令凡夫由此生死苦海修行到達覺悟彼岸的修行方法。
《圓覺經》雲:“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亦即是如來教授一切大乘菩薩修行成佛的法門。

大乘十波羅蜜
如來教授大乘菩薩修行成佛的十種法門:

一、布施波羅蜜 — (對治悭貪之習氣)
菩薩以一切衆生為子女、父母、眷屬想,故此興起無量的慈悲喜舍心,于有情界力行铙益,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受衆生,常行調伏、利益、教化、勸導、幫助、鼓勵有緣衆生,令其離苦得樂,覺悟成佛,而絕不冀望任何回報。

二、持戒波羅蜜 — (對治行惡之習氣)
依照佛陀教導之各種律行細則來戒備監察自己的行為,遇有違犯,即行忏悔,努力修改,力求完美品格。菩薩之三聚淨戒是:
1. 攝律儀戒(止一切惡)
2. 攝善法戒(行一切善)
3. 攝衆生戒(度一切衆生)

三、忍辱波羅蜜 — (對治執著煩惱之習氣)
忍 — 安然接受,默然不動。
辱 — 一切不如意的逆境。

1.伏忍(調伏煩惱忍)—
菩薩通達因果,深知一切不如意之果報,皆是惡因之所招感,無從避免,因此勇于面對逆境,接受果報而不生煩惱。

2.順忍(恒順衆生苦難忍)—
菩薩舍清淨,入惡世,知穢土,順煩惱,能包容惡業衆生的愚昧堅執,難化剛強,以慈悲心安住恒順一切逆境煩惱,廣度衆生。

四、精進波羅蜜 — (對治放縱懈怠之習氣)

菩薩勤求覺悟,誓救衆生,心念從不舍離,精進勇猛無畏,力行布施、持戒、忍辱波羅蜜,廣習一切佛法善法,利樂衆生,無有疲厭。

五、禅定波羅蜜 — (對治精神散亂之習氣)
菩薩雖力行饒益衆生之世間有為法,但同時亦明白自己的身體與及六種攝受外境之能力:眼、耳、鼻、舌、身、意,連同五種蘊藏的力量:色、受、想、行、識,甚至身體以外的一切境界,皆是因緣果報的暫現,猶如夢幻一般本不真實,覺心明照,精神漸漸遠離一切幻境,放下淨慮,離我及我所,體證種種清淨三昧(正定現前)。

六、般若波羅蜜 — (對治無明愚癡執著的習氣)
菩薩念念覺照,觀破一切幻境妄執,雖見一切相,無染一切相,雖行一切法,無染一切法,于一切時,一切境,盡知一切世間之生滅現象,自我的觀念,人我的對立,皆是因果變化的虛妄幻象,寂然常照,體證無生,而這種常覺不迷的真實智慧,便是世、出世間的大智慧。

菩薩體證禅定及般若波羅蜜,即悟無生法忍,得不退轉位。安住清淨無染精神而力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四種波羅蜜,即成世、出世間微妙法(色空圓融)。

1. 布施 — 無住相布施。

菩薩雖力行一切饒益衆生之有為法,但精神卻無染一切妄相。

2. 持戒 — 清淨戒。

雖然依照各種律行細則積極修改自己的行為;但同時亦戒備一切現象與法門同屬如幻,衆生與佛,生死與涅槃,無明與覺悟,一一虛妄,自性本來清淨不動。

3. 忍辱 — 無生忍、寂滅忍。

雖以(伏忍、順忍)安然接受一切順逆際遇,但亦深知一切世間生滅現象如幻不實,精神無染一切煩惱,安住清淨定境。

精進 — 平等精進 (不失般若)

雖勤奮修習佛法,力行菩薩道;但亦知一切法皆是相應不同如幻衆生而幻現,法與衆生本屬虛妄,故于一切法不妄起比較、分别、取舍。

菩薩無染世間,心如虛空,得不退轉位,且以如幻之身相,無窮無盡地救度宇宙虛空一切衆生,成就無盡厐大的心量,稱為菩薩摩诃薩,更力行下列四種遍一切處的波羅蜜:

七、方便波羅蜜 —
菩薩力行六波羅蜜,為欲救度宇宙虛空無量無邊執迷有情衆生,遂方便恒順衆生之生死,于一切世間示現種種身相而予以教化。

八、願波羅蜜 —
菩薩以大悲心救度衆生,知而不可而為之,若遇能力不足時,必定會向虛空或如來發起無邊廣大誓願,于未來際百千方便救度一切衆生。

九、力波羅蜜 —
願是因,力是果。菩薩累劫依願修行,一切善行功德盡皆回向救拔衆生之目的;當因果成熟時,便會成就出種種不可思議的救拔力量。一切菩薩之神通變化,大威神力,諸佛莊嚴佛身,嚴淨國土,功德神力,皆是從無量慈悲大誓願中成就。

十、智波羅蜜 —
菩薩無量之慈悲大願遍覆宇宙虛空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世界、一切國土、一切衆生,廣大圓滿無礙,最後成就圓滿福智,盡知一切衆生心地,依上、中、下三根,為說三乘教法,轉大法輪,擊大法鼓,施甘露,澍法雨,教化衆生,成就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圓滿智慧。

菩薩以無染之智慧心,無量之大悲心,廣行方便、願、力、智波羅蜜,最後得證一切種智,得成無上正等正覺,顯現圓滿佛果。

綜觀佛陀教授大乘菩薩修行十波羅蜜的法門,是具有以下之特點: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四種波羅蜜,是幫助大乘修行人圓滿及清淨自己執著之習氣,屬于“覺行圓滿”的修行。

禅定、般若這兩種波羅蜜,卻是幫助大乘修行人觀破世間一切生滅幻像,顯現清淨平等的自在解脫,屬于“自覺圓滿”的修行。

方便、願、力、智四種波羅蜜,則是幫助大乘修行人成就廣大圓滿無礙之大悲心,能盡度衆生的方便力,永無止境地救度一切衆生,屬于“覺他圓滿”的修行。

大乘菩薩圓滿修證十波羅蜜,即能安住妙法蓮華修行。

以菩提心為因—安住清淨無染之般若正智。(以智慧為體)

以大悲為根本—以無量慈愛悲憫心化現一切力量。(以慈悲為用)

以方便為究竟—無止境地悲智雙運救度一切衆生。(盡虛空遍法界)

菩薩能于一切時,在一切世間,廣度一切衆生,猶如演員廣演一切空花佛事,但同時亦是知幻即離,無染一切如幻世間的劇情、角色,無染煩惱,色空圓融,悲智雙運,得大自在!

佛法高級課程:大乘教法 (世、出世間微妙法)三

普賢十大行願品

摯心立下普賢大願,能令一切菩薩自然成就如來無盡功德。

已發菩提心,矢志廣行菩薩道的大乘修行人,欲要不偏不倚地修行,直至圓滿成就佛果,那就必須要學習普賢行願。普賢菩薩所教導的行願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善财童子向普賢菩薩求學佛法,普賢菩薩便向善财童子及在會菩薩教授如何成就如來不可思議妙功德門,就是十種無盡行願。

大— 即無盡的虛空。
方— 方所、地方,
廣— 遍滿無盡時空,圓滿十方三世。

佛華嚴— 如來以大慈悲大誓願所攝取的蓮花莊嚴世界。
釋迦如來報身—盧舍那佛,其華藏世界,好像一個倒轉了的寶塔,上闊下窄,共有二十層,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菩薩修行,淨佛國土,能将一切穢土化為蓮花莊嚴世界。

經— 真理的教化記錄。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大乘菩薩心達無生,行深般若波羅蜜,隻以如幻身軀廣作空花佛事,這種既是周遍十方,不盡有為,淨佛國土,力行一切大乘法,但同時亦是無染三世幻象,顯現究竟涅槃,這種不求解脫而自解脫的境界,實非凡夫及二乘聖人所能思維測度及議論的。

普賢-譯為遍吉祥。
普-即遍一切處。
賢-即為妙善吉祥。

發願 —
對于現在未能完成的修行目的,于佛、法、僧三寶前,立弘誓願,以勇猛心,矢志成就,亦即是鎖定自己生生世世修行的方法及目标。

行願 —
目标既定,能得願王攝引,便能生生世世依願而行,直至圓滿成就如來功德。

普賢菩薩教導精進的大乘菩薩,應于三寶前,真誠發起十種行願,依願起行,圓滿十種修行目标,成就如來不可思議妙功德門。

前五願:

一. 禮敬諸佛—

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及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此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願文:但願我能生生世世永遠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

二. 稱贊如來—

複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
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極微一一塵
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
皆有菩薩海會圍遶,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
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
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
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
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
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
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
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
業無有疲厭。
(願文:但願我能生生世世永遠稱揚贊歎歌頌如來種種妙行功德。)

三. 廣修供養—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
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
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
薩海會圍遶,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
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
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
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
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
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
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
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
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
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
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
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
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
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
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
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
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
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
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
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
疲厭。
(願文:但願我能生生世世永遠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并且如法修行,以作法供養。)

四. 忏悔業障—

複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
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
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
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于法界
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
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
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
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
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
無有疲厭。
(願文:但願我能生生世世永于諸佛菩薩前,忏悔無邊身、口、意惡業,常住淨戒一切功德。)

五. 随喜功德—

複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
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
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
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一一
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頭、目、
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
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
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
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
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
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随
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
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虛空界
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随
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
無有疲厭。
(願文:但願我能生生世世對于一切如來及十方衆生所有之善法、善行功德,皆發随喜贊歎之心。)

欲求成就無上菩提者,必須先要皈依及體敬名師(即十方諸佛),贊歎妙行,廣修供養,以種善根;并應時常檢讨自己的惡行,發露罪愆,摯誠忏悔,願不再作,猶如将累積之穢物清除令淨,方成法器,繼而随喜一切善法功德,必獲如來神力加庇,不知不覺便能進入菩薩的妙行當中。

後五願:

六. 請轉法輪—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
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
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廣大佛刹,
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
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
遶,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
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
盡、衆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
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
業無有疲厭。
(願文:但願我能生生世世代無量衆生請佛說法,轉大法輪,紹隆佛種。)

七. 請佛住世—

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
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
來将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
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
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為欲
利樂一切衆生。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
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
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願文:但願我能生生世世代無量衆生請佛住世,乃至一切善知識,不取入滅,為利益教化一切衆生故,常作衆生大導師。)

八. 常随佛學—

複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
毘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
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折骨為
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
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
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
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
佛身,處種種衆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
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或處轉
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或處刹利及婆羅
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
人、非人等衆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
圓滿音,如大雷震,随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
示現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學,如今世
尊毘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
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
念念中,我皆随學。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
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随學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願文:但願能我生生世世承事十方諸佛,廣習無量法門。)

九. 恒順衆生—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
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别,所謂:卵生、
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
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
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
種族類、種種名号、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
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
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
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
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
類,我皆于彼随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
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
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于失道
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
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
何以故?菩薩若能随順衆生,則為随順供養
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
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
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
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
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
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為樹根,
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
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
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
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
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
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随衆生故,則能成
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随順衆生,虛空界盡、
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随順
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
有疲厭。
(願文:但願我能生生世世恒順、饒益、教化一切有情衆生。)

十. 普皆回向—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
随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
一切衆生,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
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
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衆
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
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
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
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
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
厭。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
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随順趣入,則能成
熟一切衆生,則能随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願文:但願我能生生世世将修習一切善法之功德,盡皆回向法界衆生,使令成佛。)

得蒙諸佛護念及普賢菩薩大威神力加庇,發殷重心的修行人會由最初欲求自利之心,慢慢變成純為饒益衆生之心。代衆生請佛宣說各種修行之法,懇請如來久住世間,作衆生的大導師,願意永遠跟随諸佛勤習種種修行法門,更永無止境地方便恒順利樂無量衆生,并以無邊功德回向法界,藉以圓滿救度一切衆生。

佛弟子欲要發起普賢行願,必須要以真實心依願起行,若心量未廣,不應過分貪求;應先真實發起前五願,然後依願而行,當善根成熟,心量必廣,在十方諸佛及普賢菩薩的護念下,自然能發起後五願如法修行,同契如來大乘願海。

經雲:“大乘修行人臨命終時,一切散壞,唯此願王,不相舍離,引導其前,即生極樂,面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摩诃薩,蒙佛授記,能于無量無數劫中,應化無邊世界,利益衆生,當坐道場,成等正覺,盡未來劫,普能利益一切衆生。”

《楞嚴經》雲:“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别衆生,所有知見;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于爾時,乘六牙白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故知一切佛弟子如能真實發起普賢行願,無論業障多深,隻要能依願修行,必獲普賢菩薩加庇,圓滿一切善法功德。

覺悟菩薩心地安住清淨無染,究竟涅槃,隻以如幻大願,于過去、現在、未來,幻化一切身形,廣度無盡衆生,而當中無修無證,不畏生死,不愛涅槃,名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參考佛經典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圓覺經

無量義經

妙法蓮華經

楞嚴經

華嚴經

“大乘非佛說”的疑惑

自古以來不少學佛修行人為了厘清到底佛陀所說法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曾出現不少的争辯,亦有所謂“大乘非佛說”的言論。有謂大乘經教是由龍樹菩薩于龍宮中飽覽群經,而請出适合人間修行部分的經教,于佛入滅後才出現。而事實上,我們可從大小乘經文記載的體裁及内容中,看到兩者确實有明顯分别的地方。

弟子們三次結集的經典,記載内容及方法一般都比較簡單 (由弟子們靠記憶來憶述佛陀說法的内容,再由參與結集的大衆來确認内容),因此無論是記錄說法地點、出席學生類别、學生提問、說法内容等都是比較簡潔而帶散亂,隻突出說法的重點。

而一般大乘經典的記載内容 (可能是由于天龍八部鬼神等現場記錄的原故),所以無論是記錄說法地點、出席學生類别、學生提問、說法内容、神通瑞相、諸佛菩薩的本生本事本行、十方諸佛淨土、佛說聚會名稱等等,大都是描寫得相當詳盡豐富。

在原始佛教裡面記錄自如來成佛後,一生都是在僧團生活,從度五比丘開始,主要是以正法降伏外道的高傲輕慢、有學攀緣之心,而教授苦集滅道四谛、十二因緣之法,指引弟子破除我慢我執,顯現本來清淨不動知覺,解脫如幻生死。

至于可能是由天龍八部鬼神等現場記錄的大乘經典,往往記錄了很多非胎生衆生能知能見的境地,諸佛菩薩不思議的應化示現、攝取佛國的經過,菩薩修行諸波羅密法門,如華嚴經、淨土三經、法華三經、般若經、地藏經、維摩經等。主要是在佛陀度引比丘解脫覺悟的基礎上,再啟發修行人展現大方廣無盡慈悲喜舍的度生方便心量,顯發無窮大悲行願。修行人若能在解脫、慈悲中同時圓滿 (靈性圓滿、感性圓滿合而為一),成就種種如幻三昧應化,色空圓融,悲智具足,因而攝取莊嚴佛國,顯現無上正等正覺。這些大乘經典,當中很多聚會記錄更特别指出修行人的各種障道毛病:如自我尊貴,輕慢衆生,樂小法,取虛妄相,分别計較境界、力量、身份高低,不知大悲的大乘修行人,為度惡業衆生而顯現的拙劣之相,因而做出各種輕慢不敬大乘的過失等等,如地藏經、維摩經、法華經等,借此幫助修行人遠離修行過患。

佛法絶對是大乘教法

1. 佛于涅槃前曾教導弟子以三種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來印證是否是如來正法。而大乘佛法正是在這個覺悟的基礎上,教化修行人展現無盡如幻的度生應化。

2.原始佛教中有記錄佛陀修行遭魔王惱亂,佛陀成佛,帝釋梵王無數諸天請轉法輪,因此佛所說法的聚會,有天人詳盡記錄亦屬合理正常,此五濁惡世由釋梵四天等管治教育,教化衆生行善生天。适當時機借着有德的大士(龍樹菩薩)将清晰記錄之大乘妙法流傳人間,亦有可能。

3.佛陀為救度一切衆生永離生老病死苦,因而出家、修行、成佛、說法、入滅,一生的示現修行,絶對不是單單求解脫的小乘教法,而是合于一切不可思議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無盡方便的大乘教法!

求真理的修行人對疑問的應有态度:

我們應知,修行一日未成佛,盡管是羅漢、菩薩亦必有未解之疑,可況我等凡夫。唯佛與佛方能究了一切真相。但此疑情之心卻可轉化為求覺悟之動力。可于佛前表明心意,願證一切智,願知一切相,願通一切法,願度一切衆,求諸佛圓滿,則此疑情便成覺悟之因,但假若執持議論矛盾和疑惑,或因不能即時知道答案以緻造成修行的心理障礙,則此疑情即成障道之業,實屬不智!以下試舉我對佛經的一些疑情及安頓之法,謹供參考!

學佛修行最重要是以佛為師,以戒為師,以三十七助道品為師,以觀破十二因緣為師,以三法印為師,以慈悲喜舍為師,以十波羅密為師,依法不依人,努力參研佛法,實踐佛法。對于所有疑情疑問,應啟奏三寶,則所修行,時機一至,即自然成就!

三乘普攝課程

教化對象: 三乘衆生。

教化目的:安住穩當正确的修行方法。

修行佛法常見的病态

世上很多人雖然熱心信佛學佛,虔誠信仰,但因為他們未能深入認識整體佛法的面貌,更未能清楚了解自己的根基,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每每偏執某類法門,或者隻是依照個人的喜好及見解來修行,結果很多時便會出現各式各類的修行病态,而一般常見的病态可以分為下列幾類:

迷信病 (貪心、愚蠢)

世間凡夫因畏逆境、貪福樂,而且處處妄想不勞而獲,于是便盲目崇拜鬼、神、佛像。不求明因果、悟佛理,諸般貪求世間欲樂;極容易被邪師所迷,甚至以邪法當正法,假若執持邪法以為佛法,邪見日深,做作惡緣,便會永墜惡道,斷佛種性。

二.學者病(專門研究佛教學問,而從不實踐求證。)

1.文學研究—

研究佛經文字名詞的解釋,分析經文的體系與及在文學上的價值,以學術的角度來解釋佛經;但往往會因為收集資料太多,反而遮蔽經文的實義。

2.曆史研究—

集中研究佛教由古至今的轉變過程、流派分支,或者以曆史的角度來辯論佛經的真僞。

3.藝術研究—

專門研究佛、菩薩的造型、塔寺、供具、法器及服飾等對象,作為藝術欣賞。

4.哲學研究—

以近代哲學思想與佛教義理及修行法門混為一談。(應知世間智人哲理,皆是由妄識心及五蘊攀緣而生,屬于主觀的個人見解,未必真實,但佛陀所展示的教法,卻是宇宙寂然的真實心顯現出來的真理是必定真實,故此無能相比。)

5.法門研究—分析研究佛教各宗派的修行方法,議論長短,比較高低。

6.境界研究—分析三界的現象,專門研究佛、菩薩、緣覺、聲聞及六道衆生等等各種不同境界的現象。

以上所說專門研究佛教學問的學者們,如果隻是在知見上下功夫,或者單是以第三者身份去分析研究佛教的内外現象及種種修持法門,作為嗜好或者當作生活上的調劑,隻求信解,不求行證,他們根本不明白佛陀說法的目的,是令一切衆生受用修行,從而改善将來的果報,與及淨化妄執的精神。

此等學者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很容易便會以久習者或專家自居。不過他們的内心,卻隻是以旁觀者的姿态來議論佛法;如人說食,終不能飽。這類學者雖以勤奮得多聞,但我執、法執未除,難入覺悟正道。

三、盲目因循修行形相及儀軌病

不少佛弟子皈依後,雖然依照古德所開創種種修行儀軌來修行(早課、晚課、拜忏、各類法會及佛事),但不思其義,盲目執持,隻重技巧,不依心行,不久很容易便會輕初學,重久習,增長我慢及法執,身體雖力行各種修持法門,但心已離佛所教矣。

這些學佛修行人雖以積極進取心而行,但因未能了解佛法真貌,未知學佛修行目的,故此未能以真實心尋求真實義谛,終于易落邪見,難入菩提道中。

當今末法時期,魔王四起,假稱佛教,更以種種幻術迷惑世人,向衆生作在利誘,以佛法的外表,吸引世人,不過暗行邪法,不單止令世人背棄佛法,更令人不知不覺地謗佛、謗法、謗僧,毀佛禁戒,滅佛正眼,将來必墜大地獄。惡世衆生,業障深重,而且貪、嗔、癡熾盛,若一旦被魔王邪法所攝,便會不安本分地增長攀緣追逐,貪求種種成就,很容易便會出現以下令修行人墜落險坑的修行病态。

四、追求禅定境界的修行病

修行人因為不明白衆生的真如自性,本是清淨無染,隻是被妄執想攀緣心所遮蔽,若能放下一切妄想執著,即能顯現自在本性。相反他們以此堅執的妄識心,更積極地渴望取證種種禅定境界,這樣好比煮砂欲求美食,終不能得,而且還會不知不覺地耽于禅味,著于禅病。若于定中見種種光、種種色,貪著不舍,生種種妄想妄見,以為成就,即已被魔王所攝了。

五、追求神通力量的修行

修行人因未聞正确佛法,但卻妄想成仙成佛,若修習各種奇門異術,以求神通變化,自主生死;或學習書符念咒,驅鬼遣神,希望實現世間各種欲望,習外道之術以為佛法。若貪念熾盛,必為天魔攝引,令落邪道。

六、欲求速證圓滿果位的修行病

末法修行人不安住本分修行,妄想現生速證圓滿佛果,必招邪師所迷惑,或教化修行種種秘密法門,以求即時得道、即時開悟或即時成佛。結果以邪為師,離棄佛法,毀佛禁戒,生大妄語,命終即堕惡道。

上述修行人不知一切衆生本自具足如來不生不滅之妙性,未知淨除妄想,解脫妄執,相反隻以自己妄執的五蘊心,不斷攀緣追逐,執境當真,即生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或生起:作、止、任、滅四病,欲求成就,于此末法時期必為魔乘,惱亂迷惑。若經多年修行,便不知不覺自以為是解脫者、法力變化者、智慧者、高諸一切者。不單我執、法執難除,而且邪見日深,離道更遠,已入魔境矣!

以上所說各種修行病态,皆是由于衆生未聞正确佛法,而且更經貪着心或嗜好心去研究分析佛法,追逐理想,以自我識田力求得某種學問、神通力量或取證種種境界。這種不斷向外攀緣的貪婪心态,不單止很容易使修行人墜入邪道,而且極容易令其執著所證境界,以為真實,以為究竟;不知不覺便生大我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心不平等,心不恭敬,心不慈悲,心不卑下,心不清淨,心不慚愧,心着種種境界,諸般颠倒,若廣收徒衆,貪圖供養,必墜險坑。

其實每一個修習佛法的人,目的都是希望能夠真正離苦得樂、覺悟成佛,絕對不會想到會墜入地獄;不過際此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各各自謂得真解脫,真正覺,或謂有修行快捷方式、秘密法門,向衆生作大利誘,以求名聞利養,不惜引衆生生大邪見,令離正道;以緻不少最初真正發心修行的佛弟子,因被此因邪師所迷,不單背棄佛法真理,而且貪、*、癡、攀緣熾盛,盲目地求财、求福、求壽、求法、求力、求慧,若果一旦執持邪法以為正法,很快便會成為天魔外道或其眷屬,共同诽謗如來正法,劫盡即墜險坑,萬劫不複,故此欲求正法的佛弟子,對于上述種種修行病态,實在不得不防,切戒!切戒!

參考佛經典籍:

維摩诘所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三乘普攝課程:

正确修行方法

末法時期,佛教宗派繁多,所謂南傳北傳,有顯有密,而且各派修行之法,亦各有不同,故此每每令很多欲求無上正法的衆生無所适從,難于選擇;有些甚至會堅執某種佛教修行法門,而輕蔑其他佛教修行法門,形成修行上的偏差,根本不能清楚認識及适當受用佛陀整體的教法。

其實佛本無宗,各宗各派之始創大德,都是以自己學佛的心得來開創法門,願令有緣根器的衆生方便修習,但因為久經時變,後人訂立出種種的儀軌制度,很多反形成門戶的執持,成為後世修習佛法的障礙。

學佛的人隻要有機會聽聞佛陀真理的教法,無論是屬于各宗各派的修行方法,所有佛弟子皆應恭敬修習;相反,對于那些違背佛法的義理,而訛稱佛法的修行法門,一切佛弟子皆應遠離,此所謂依法不依人,因此欲要正确依止佛法修行的人,就必須要清楚了解佛法的真貌。綜觀佛陀教導世間衆生修行的方法,皆不離以下五大綱領,一切佛弟子,無論是依照任何宗派修行,若能清楚了解,各安本分,依教奉行,即能安住在佛教正确的修行道路當中。

發真、誠、善之心,皈依佛、法、僧三寶。
佛寶—
佛是宇宙最圓滿的覺悟者,具足救度一切衆生的無邊大誓願力。能盡知宇宙虛空之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空的演變,一切世界的生滅現象,一切衆生的輪轉過程;并能因應一切衆生的根基,開展無量法門來教化衆生,兼且具足圓滿衆生願望的能力。而佛有三身:
1、應身(用)—

大乘菩薩之大悲願力,相應不同種類的衆生而化現的佛身,于一切世間開展無量法門教化衆生,廣行善法,植衆德本;醒悟群迷,令登覺地。

勝應身 — 因大慈故,攝取莊嚴佛土,成就圓滿佛身,令善根衆生同享如來

清淨勝妙之福,教化衆生修行之法,圓滿衆生成佛之願。

劣應身 — 因大悲故,入于一切穢惡世間,恒順惡世衆生生死,難忍能忍,

難行能行,終于成就佛果,為惡世衆生展示宇宙真理,宣說十方淨土功德,教化衆生離苦得樂覺悟成佛之法。

2、報身(相)—

因為曆劫修行大乘行,慈愛的精神願力,遍覆十方三世一切世間,當福德智慧盡皆圓滿,便會成就出功德巍巍永恒光明的圓滿果報佛身。

3、法身(體)—

宇宙不生不滅的清淨本體,即是如來不動法身。此法身當者,常寂不動;盡容一切,無染一切,亦是一切衆生本來的清淨覺地。所有一切衆生曆劫的輪轉,乃至修行成佛的過程,與及一切衆生種種的生滅現象,皆于此圓明法身中不斷幻現。

法寶—
由慈愛的佛陀及無量菩薩,教化衆生離苦得樂、覺悟成佛的一切修行法門。包括:經、律、論、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等。

僧寶—
依諸佛所教,勤求覺悟,拔濟衆生的修行人,僧寶包括:
第一義僧—佛陀(通達第一義谛的覺悟者。)
第二聖僧—清淨無染的修行人,如聲聞四果、辟支佛及菩薩等。
第三福田僧—嚴持戒行,助佛接引及教化衆生的出家修行人。

(古德有雲:學佛修行應遠離無慚無愧僧、啞羊僧、别衆僧。)

我們之所以必須皈依三寶,因為所有一切衆生從執迷至開悟,修行乃至成佛,其實皆是從如來大悲誓願力的攝引,與及慈光加庇中,方能成就。我們這群惡世衆生,久處惡習,舉心動念,皆是惡業,隻是自己不察覺;迷人不知迷,惡人不知惡,本身就如一垃圾桶,累劫所藏之穢物能深巨海,能陷須彌,能障聖道,試問怎能單靠罪垢之身而能離苦,甚至覺悟菩提?諸佛菩薩有淨除衆生罪垢的無邊功德力,隻要衆生以真誠殷重之心,如子憶母般,憶念如來,持念諸佛菩薩名号,摯誠皈依,必能感動慈力,拔濟一切痛苦,授以契機之妙法。

《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地藏經》雲:“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複一形,涕淚哀戀,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

故知欲要離苦得樂,覺悟菩提,修行人首先必須要皈依、禮敬、供養三寶,倚仗佛、法、僧的攝引力,才能出離苦海,甚至覺悟成佛。此所謂過去因執自我而迷,現在仗佛力而覺悟是也。由此可知,歸敬三寶,正是離苦覺悟的根本。

二、息滅一切惡念惡行,增長一切善念善行。
凡夫衆生假若渴望追求世間福樂,就必須要清楚認識事物演變的規律,而且更要依佛所教順應因果法則,嚴持五戒、力行十善,積極培養善良心态,斷惡生善,這樣必定能為将來創造無邊的福樂。

三、稱念如來名号,發願求生十方諸佛淨土。
佛陀曾說此世界乃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衆生濁、煩惱濁、命濁,亦是無數惡人聚居的世間;所以欲要在這世間修行止惡行善,甚至覺悟成佛,簡直有如火中生蓮,難行稀有;因此佛陀便教化此世惡業衆生,不應再貪戀世間的愛欲煩惱,苦中作樂,免被物欲所纏,不能自拔;更為我們宣說宇宙十方清淨佛土的殊勝功德及如來名号,而且更普勸一切衆生,應摯誠稱念如來名号,發願求生十方諸佛淨土;因為有緣衆生若能得生清淨佛土,便能永遠離苦得樂,而且将來決定成佛。

以上的三大修行綱領,所有佛弟子皆應深信遵從,摯誠發心,精進修行;但以下兩大修行綱領,卻并不是一般凡夫根器的佛弟子所能理解,必須是那些久修善根、智慧明現的修行人方能受用。

四、修“戒、定、慧”,精神遠離一切幻境妄執,顯現自性清淨無為。
智慧明現的修行人應深明四聖真谛,攝心為戒,寡欲知足,精進修行三十七助道品,圓滿成就戒、定、慧三無漏學,淨除一切煩惱妄想,解脫如幻生死;或者參透十二因緣生相滅相之虛妄,頓破無明的障惑,直顯真實清淨自性。

五、實踐菩薩行,廣利群生,身心無染。
上根猛智的大乘修行人應發大勇猛菩提心,勤習一切佛法,廣行十波羅蜜,以大慈悲心發無窮弘願,無止境地救度一切衆生;但于廣度無量衆生的同時,亦常覺不迷,覺知一切人我事物,皆是因果業力的虛妄幻化,本不真實,顯現實智般若,無染如幻身心。

佛弟子無論是何等根基?修何種法門?此五種修行綱領,于此末法時期,猶如黑暗的明燈,能照破魔王及邪師的迷惑,亦能令佛弟子遠離邪見,永遠安立在正知正見的佛教修行法門當中。

三乘普攝課程:

3.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名字的由來?祂有什麼智慧及能力?與我們有什麼關系?祂如何去度衆生?禮敬、供養觀世音菩薩會得到什麼利益?應如何供養菩薩?如何求證有觀世音菩薩的存在?

一提起觀世音菩薩,相信很多人都會很熟悉,所謂:“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可想而知,觀世音菩薩這個聖号确實已經深入人心,而且菩薩救度衆生之應化事迹,從古到今更是多不勝數。故此無數善信對此菩薩都是極之尊重,甚至盡心禮拜供養;不過至于觀世音菩薩的來曆,很多人卻是一無所知。

菩薩-全名菩提薩埵,意思是覺有情,是指那些覺悟了的有情衆生,具足勇猛無畏的精神,誓願去救拔及覺悟其他執迷的有情衆生。

摩诃薩-即是大菩薩,一方面是指菩薩覺悟一切如幻,斷除妄想執著,顯現不生不滅清淨自性;另一方面是指菩薩救度衆生之心量,廣大猶如無邊無際的虛空,慈愛之心,遍覆宇宙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世界、一切衆生,具足此等不可思心量的大菩薩,便稱為菩薩摩诃薩。

觀世音菩薩-正是具足這種清淨實智與及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的菩薩摩诃薩。至于“觀世音”這個名字的由來,根據《悲華經》記載:于無量劫前有佛出世名寶藏如來,當時有一轉輪聖王生有千子,皆于如來前發大菩提心,誓願廣行大乘菩薩行。其中第一太子不眴誓言:“願我行菩薩道時,衆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衆生等,若不免此苦惱者,我終不成無上正覺。”寶藏如來即時為其取名—觀世音。 據《觀無量壽佛經》中記載,觀世音菩薩的真正色身,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中為一生補處,法王子菩薩摩诃薩,助佛轉法輪,教化衆生;而且更因悲憫無邊世界苦難衆生受惡業纏縛,永劫受苦,便應過去本願,以三昧自在神通力,于十方無量世界,化現無數身形,以三十二相普門示現一切國土,救度教化不同種類的衆生。因為觀世音菩薩曾發誓願:“衆生未成佛,誓不取正覺。”故知觀世音菩薩視一切衆生猶如愛子,亦如未來的佛陀,更如慈母般永遠承事衆生,教化衆生,直至令一切衆生究竟成佛為止。因此在宇宙虛空所有一切世界,隻要有衆生的地方,皆是觀世音菩薩的修行道場。不過無論菩薩示現任何身相,都必定具足大慈悲心、恭敬心、平等心、卑下心、慚愧心、清淨心、無為心、無染着心等的心量。而這些心量正是一切諸佛、菩薩的真實相貌。

佛陀曾教導衆生,應當一心皈命觀世音菩薩,設像瞻禮,贊歎供養,更應真誠持念菩薩聖号,勿生疑惑。因為觀世音菩薩具一切功德,能于衆生苦惱死厄當中,為作救拔;能令衆生遠離怖畏,滅除種種災難橫事,得大安穩快樂;亦能令修行人通達佛法,圓滿成就。

《妙法蓮華經》中,佛告無盡意菩薩:“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名号,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故此,欲求離苦得樂的衆生,欲求覺悟成佛的衆生,應當盡心皈依供養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這個聖号是代表聞聲救苦慈悲的化現。而菩薩卻有另一個聖号,名聖觀自在菩薩,這個聖号正是代表着清淨無染的般若智慧。

聖—即聖潔,無染一切塵勞。
觀—即反觀,或觀照。
自在—照破如幻煩惱的執著,顯現清淨平等的自性。
觀世音菩薩既以無窮無盡之大慈悲應化十方救拔一切衆生,但同時亦能察知世間一切事物如夢如幻,無執無取。安住清淨無染的聖觀自在菩薩法體中,這種便是觀世音菩薩所修證的“金剛三昧,無作妙力”。

根據《楞嚴經》記載,觀世音菩薩所介紹的《耳根圓通法》原文如下: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入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

其實,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來,因慈愛的悲願示現菩薩身,于一切時、一切境,化現無邊身形,救度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教化衆生使令成佛。将來亦會繼阿彌陀佛涅槃後,于一念間成等正覺,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

觀世音菩薩猶如十方衆生之慈母,對于那些不明因果,無厭足貪求的兒女,實覺痛心;所以我們應該時常想念菩薩之慈悲愛心,持念菩薩聖号;設像瞻禮,并以香花、油燈等物供養,而且更應積極改善自己的行為,努力止惡行善,勤習佛法,最好能以觀世音菩薩之慈愛精神行于世間,利益群生,以作法供養。能行此者,當算是觀世音菩薩的好兒女,好學生了!

三乘普攝課程:

4.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名字的由來?祂是如何去攝取莊嚴佛國?極樂國土有什麼殊勝功德?為什麼釋迦如來要勸導我們應當發願求生阿彌陀佛國?我們要如何修行才可決定得生淨土?

釋迦如來于此惡業世間,以各種不同的方法,教化根器參差不同的衆生修行,令其離苦得樂,直至覺悟成佛;不過五濁惡世衆苦結集,逼惱衆生,緻令不少修行人飽受痛苦,有些甚至會退失菩提之心。為了令到修行人可以永遠擺脫一切苦難的纏縛,生于清淨福樂國土,永不退轉地修行,直至成就圓滿佛果。釋尊乃相應阿彌陀佛過去的大誓願力,于此世間為諸衆生,說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贊歎阿彌陀佛及極樂國土之功德殊勝莊嚴,并且再三普勸:“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更說道:“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詳見《佛說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因為一切能夠往生極樂淨土之衆生,都必定可以永離諸苦,而且決定成佛。

阿彌陀佛—義譯無量的意思。

通義解釋—阿彌陀佛的光明、壽命、智慧、慈悲、願力、神通,皆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測、不可量,故曰無量。

别義解釋—阿彌陀佛有三别名。 1. 阿彌多婆耶,譯名無量光。 2. 阿彌陀喻曬,譯名無量壽。 3. 阿彌唎都,譯名甘露。

《無量壽經》記載阿彌陀佛有十三名号:“是故無量壽佛号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阿彌陀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号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

據《悲華經》記載,阿彌陀佛過去曾為轉輪聖王,因于寶藏如來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并且說道:“寶藏如來,我要在将來之世,久行菩薩道,作大回向,誓要成就如此清淨佛土,方願成佛!當我成佛時,一念之間成正等正覺,佛光能遍照十方無量無邊百千億諸佛世界,我的壽命無量無邊百千億劫,除了如來,沒人能知真正的劫限。我的世界沒有隻求自利的小乘修行人,隻有大乘菩薩,無量無邊,除了如來,無有人能知真正的數目;願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後,十方諸佛都會共同稱揚贊歎我的佛名,一切無量無邊所有諸佛世界裡面,所有衆生,聽聞我的名字,修種種善因,欲生我國,命終之後,一定得生(除了犯下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壞出家僧衆、傷害佛身佛法的五逆罪,還有诽謗聖人、破壞正法的衆生除外),如有衆生,生前曾發大乘菩提心,廣修種種善根,希望能生于我的國土,在臨終時,我會與其他菩薩在他面前現身,當他見到我,心生歡喜,就能化生在我的國土。而一切菩薩欲向我求法,必會如其所願,皆令得聞,其他無量無邊所有世界一切菩薩聽聞我的名字,在成佛的道路上,不會退轉,一切佛法皆能成就,直到成佛。在我覺悟成佛乃至入滅之後,再過無量劫的時空,在無量無邊不可計的世界裡,當中有菩薩聽聞我的名字,心得淨信,歡喜禮拜,這些菩薩能得最第一信心歡喜,欲求何法,必會成就,直到成佛。如果有女人聽聞我的名字,能殷重尊貴,信心歡喜,就能發大乘菩提心,直到成佛,永遠不會再受女人之身”。寶藏如來,但願我能夠攝取這個莊嚴佛淨土,成就以上所說的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廣度十方無量衆生,我要證得這些願望,然後方成如來無上正等正覺。”這位轉輪聖王得蒙如來授記将來作佛名“無量壽佛”。

此外,亦于往昔行菩薩道時,曾為國王,名世饒王,出家修行,号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遍觀二百一十億佛國土之殊勝莊嚴,更立下四十八廣大誓願,攝取清淨圓滿佛國土,接引十方一切衆生,使令永離諸苦,覺悟成佛。

綜合法藏比丘此四十八大願,可分為四大類:

1. 願證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威德無量,十方如來共所贊歎的圓滿佛身。

2. 誓願攝取衆寶合成,九品蓮池,寶樹羅網,美妙絕倫,香薰法界,福樂無盡的莊嚴佛淨土。

3. 誓願接引十方衆生同生淨土,得無量光明、無量壽命,所有身相、福德、正定、神通、智慧 盡皆圓滿,并能親近禮敬供養十方諸佛如來,修種種功德,能廣行大乘菩薩道,得無礙辯才,能盡說一切智道,在無上道得不退轉,終得成佛。

4. 十方世界一切大乘菩薩,聞阿彌陀佛聖号,皆得菩薩無生法忍,生尊貴家,諸根具足,速得清淨三昧、普等三昧,具諸功德,得不退轉菩薩位。

法藏比丘曆劫依願修行,積功累德,在十劫前,于些娑娑世界的西面,經過十萬億佛國土之後,得成佛果,号阿彌陀佛;并且攝取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極樂國土。此佛國土不單永無惡道痛苦之事,而且極妙嚴淨,無量宮殿樓閣,蓮池園林,寶樹羅網,七寶池。八功德水,光明莊嚴。阿彌陀佛并以廣大誓願,攝引十方一切世間上、中、下三根之衆生生此國土,九品蓮花化生,清淨香潔,福樂壽命,無量無邊;阿彌陀佛更化衆鳥及無量天樂,演說和雅妙音,衆生聞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國中更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無量不退轉菩薩摩诃薩廣宣法音,助佛教化無邊衆生修行清淨大乘菩薩行。

因為法藏比丘四十八願當中:
第十七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諸佛,若不共贊我名,說我國土功德之善者,不取正覺。”是故釋迦如來對此世衆生,無問而自說極樂國土功德莊嚴,并且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無量功德。

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诽謗正法。”
第十九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欲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第二十願: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号,系念我國,植衆德本, 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法藏比丘既已成佛,則願必成真,所以十方衆生若能真心發願,願生彼國,乃至臨終摯誠十念“南無阿彌陀佛”,必能決定得生極樂國土。

總括阿彌陀佛的大願,求生極樂淨土的衆生是必須具備下列三種因素:
信—

“信為一切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我們一定要相信如來誠實之語,因為佛是宇宙最圓滿的覺悟者,能遍知一切,祂為了救度一切衆生,所以為我們說出世間種種一切利益我們的真實現象,和種種修行法門,事實上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距離我們這個苦難世界實在是太遠,苦樂太懸殊,太難令人相信啦,釋迦如來曾經說道,當知祂在這個五濁惡世成就如來正等正覺,再要為這個世間的衆生宣說阿彌陀佛和極樂國土的種種功德,實在是太難得的機會,太希有的因緣,也是太難令人相信的修行法門,要知道,凡是能往生極樂國土的衆生,無論是什麼根基,一定都會享受無量福樂、無量壽命,而且将來決定成佛,所以釋迦如來和十方諸佛都異口同聲,普勸一切衆生,應當要相信這些稱贊阿彌陀佛和極樂國土的種種功德,這是一切諸佛共所守護贊歎,十方諸佛異口同聲普勸一切衆生:“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而且更說道:“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故知所有學佛的弟子們,一定要相信如來誠實之語和諸佛所說,佛弟子對阿彌陀佛及極樂國土,應生真實信心。信心堅定,必感佛心,時機一至,仗佛威神,頃刻即生淨土蓮邦。

願—

法藏比丘已圓滿成佛,那麼祂所發的48大願亦已成真,所以隻要我們真實相信彌陀淨土,真誠渴望,發願往生佛國,就能與阿彌陀佛大願相應,假如果隻是相信,而不發願求生,那就難以契合彌陀大願,仗佛力得生極樂,因此欲要求生阿彌陀佛國,一定要摯誠發願,方能往生淨土。信心堅定,願必真切,即可登上阿彌陀佛之大願船,往生佛國。

行—

信已堅、願已立,更必須以行為實踐,而行則分正行、助行。

正行—即勤修念佛。大勢至菩薩雲:“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為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故知念佛者,由心憶念阿彌陀佛故,流露言語,持念聖号,即為“持名念佛”。又因想念如來故,則供養聖像,或盼想如來身相,及其國土之殊妙莊嚴,此為“觀像念佛”。信真願切,憶念如來,誠如孝子,念念無間,直契如來法藏本體;當知如來名号、如來身相、如來國土,皆是清淨法界圓滿功德海之化現;衆生契者,念念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并能淨除無量身口意業之纏縛,直顯清淨,即能印于諸佛實相,是為“實相念佛”。

助行—即勤修淨業。《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三業,名為淨業。”

《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故欲生淨土,當須勤修善業,以為助道資糧。

佛弟子應觀濁惡世間,衆苦逼惱,難堪忍耐,是故不應貪戀,苦中作樂;今既得值大因緣,得聞稀有難逢無上之法,得與衆生慈父阿彌陀佛重逢之大好良機,實應珍重,猶如取得度一切生死之妙藥甘露,應當下摯心歸依,一生盡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更應真誠發願,願生極樂國土。并且廣行衆善,利樂衆生,以報諸佛無量恩德。

三乘普攝課程:

5.
地藏菩薩摩诃薩

地藏菩薩到底是什麼人?為什麼釋迦如來要在一切諸佛菩薩面前将這個惡世的所有人天衆生交托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如何幫助惡世衆生為碎地獄,遣令生天,甚至覺悟成佛?地藏菩薩過去曾發什麼大願?皈依、禮敬、供養、贊歎地藏菩薩能得什麼不可思議功德?

地藏菩薩摩诃薩乃三世如來共所贊歎,十方一切菩薩共所皈依的大菩薩,因秉承過去“先度罪苦衆生成佛”之大願,已曾受無量恒沙如來付托,在無數的無佛世界,肩擔起廣度衆生的重責。釋迦如來更在忉利天宮,一切如來前,殷勤地把此世間的一切人天諸衆生,交托與地藏菩薩摩诃薩,直至将來彌勒如來成佛之前,要令此惡世衆生,解脫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報,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經雲:現在未來天人衆,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諸惡趣。)

地藏菩薩摩诃薩回答:“如來請放心,隻要衆生信受我語,甚至隻做毛發善事,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我以神力,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

以下是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記載地藏菩薩摩诃薩廣利衆生的重點:

佛陀一次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诃薩,皆來集會。時如來含笑,放種種大光明雲瑞祥之相,以大音聲,廣演種種大乘微妙法教化一切大乘菩薩。

當時釋迦牟尼佛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诃薩:“你去仔細觀察今日出現在忉利天宮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的一切諸佛菩薩、天龍鬼神,你能知道他們的數目嗎?”

文殊師利回答說:“世尊,若以的我神力用千劫的時間去測度推算,也不能準确知道答案”。佛回答說:“就算如來以無漏的佛眼去觀察,亦發覺是無窮無盡的。而這些今日出現在忉利天宮的一切諸佛菩薩及無量衆生,全部都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的衆生。”(已度、已成就者,即十方一切諸佛,當度、當成就者,一切無量聲聞、緣覺、菩薩摩诃薩,未度、未成就者,一切無量天龍鬼神、凡夫衆等。)

文殊菩薩聽後擔心在會的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衆生等,聽聞如來這樣贊揚地藏菩薩,即使他們接受,亦未免會生起疑惑,甚至興謗。便懇請佛陀廣說地藏菩薩摩诃薩,過去曾修什麼法門?發起什麼大願?而能成就這種廣度衆生的不思議事。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塵一劫,一劫之内,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千倍多于上喻。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贊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镂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惡道”。

因為地藏菩薩無量劫以來度生所現身相,生生世世皆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衆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所以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當時無量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與無量眷屬,俱來集在忉利天宮,來供養佛。世尊即時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诃薩頂,而作是言:吾于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衆生,令心調伏,舍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衆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脫。非但佛身,獨現其前。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衆生。其有未調伏者,随業報應。若堕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懃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衆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複一形,涕淚哀戀,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但于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發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衆生為慮。如是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衆生為慮。佛贊地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遠劫來,發弘誓願,廣度将畢,即證菩提。

地藏菩薩白聖母摩耶夫人言:南閻浮提,罪報名号如是。若有衆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堕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衆生出佛身血,毀謗三寶,不敬尊經,亦當堕于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衆生侵損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藍内恣行淫欲,或殺或害,如是等輩,當堕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衆生,僞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诳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堕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衆生,偷竊常住财物谷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堕五無間地獄,求暫停苦一念不得,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次壞,轉寄他方;他方壞時,輾轉相寄。此界成後,還複而來。又五事業感,故稱無間。何等為五?

1. 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故稱無間。

2. 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

3. 罪器叉棒,鷹蛇狼犬,碓磨鋸鑿,锉斫镬湯,鐵網鐵繩,鐵驢鐵馬,生革絡首,熱鐵澆身,饑吞鐵丸,渴飲鐵汁,從年竟劫,數那由他,苦楚相連,更無間斷,故稱無間。

4. 不問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受之,故稱無間。

5. 若堕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受生,以此連綿,故稱無間。

佛說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毀謗大乘者,如是諸業衆生,必堕惡趣。若遇善知識,勸令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是諸衆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若能志心歸敬及瞻禮贊歎,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複飲食,如是奉事者。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在諸天受勝妙樂。若天福盡,下生人間,猶百千劫常為帝王,能憶宿命因果本末。地藏菩薩有如此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廣利衆生,一切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布。于閻浮提利益衆生。

爾時世尊舉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出大音聲,普告諸佛世界一切諸菩薩摩诃薩,及天、龍、鬼、神、人、非人等。聽吾今日稱揚贊歎地藏菩薩摩诃薩,于十方世界,現大不可思議威神慈悲之力,救護一切罪苦之事。吾滅度後,汝等諸菩薩大士,及天龍鬼神等,廣作方便,衛護是經,令一切衆生證涅槃樂。

佛陀更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诃薩名者,或合掌者、贊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或彩畫形像,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于惡道。假如天福盡故,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百千萬劫不受女身。千萬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圓滿。現在世中及未來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

但未來世中,将有惡人及惡神惡鬼,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贊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齒笑,或背面非,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如是之人,賢劫千佛滅度,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地獄受極重罪。

未來世中,或有災難,或有困苦,或有愚昧,或有病人,或有臨終,或有新産者,早與讀誦此不可思議經典,更念地藏菩薩名,可滿萬遍,能得現在、未來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諸天鬼神,日夜守護。

地藏菩薩更勸導此世衆生無論新産子或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魉,但結罪緣,轉增深重。

地藏菩薩更為未來衆生演利益事,在如來前教導我們禮敬、供養、瞻禮、贊歎下列十九尊如來聖号:

無邊身如來

寶性如來

波頭摩勝如來

拘留孫如來

毘婆屍如來

師子吼如來

寶勝如來

寶相如來

袈裟幢如來

大通山王如來

淨月如來

山王如來

智勝如來

淨名王如來

智成就如來

無上如來

妙聲如來

滿月如來

月面如來

現在未來一切衆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受持以上諸佛名号,能滅無量生死重罪,能得未來無量百千萬億功德。

佛陀亦應地藏菩薩所問,詳說各種布施功德輕重:

1. 若有國王、大臣、貴族、富人,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癡無目,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2. 若有國王、大臣、貴族、富人,遇佛塔寺,或佛形像,或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國王等,于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3. 若有國王、大臣、貴族、富人,遇先佛塔廟,或經像,毀壞破落,能發心修補,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于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4. 若有國王、大臣、貴族、富人,見諸老病及生産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卧具,使令安樂。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堕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5.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三生受樂。

供養地藏菩薩能得十種利益:
未來現在衆生于所住處,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龛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贊歎。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何等為十:

土地豐壤

家宅永安

先亡生天

現存益壽

所求遂意

無水火災

虛耗辟除

杜絕惡夢

出入神護

多遇聖因

若未來世衆生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能得諸天、鬼神,聖賢日夜擁護,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一切衆生欲求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種事,百千萬億種願,但當瞻禮贊歎供養地藏菩薩,勤念菩薩聖号,所願速成。

佛說: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贊歎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

天龍護念 2. 善果日增 3. 集聖上因 4. 菩提不退 5. 衣食豐足

疾疫不臨 7. 離水火災 8. 無盜賊厄 9. 人見欽敬 10. 神鬼助持

女轉男身 12. 為王臣女 13. 端正相好 14.多生天上 15. 或為帝王

宿智命通 17. 有求皆從 18. 眷屬歡樂 19.諸橫消滅 20. 業道永除

去處盡通 22. 夜夢安樂 23. 先亡離苦 24.宿福受生 25. 諸聖贊歎

26.聰明利根 27. 饒慈愍心 28.畢竟成佛

參考佛經典籍:

維摩經

無量壽經

大悲蓮華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研讀佛經的方法
(如何容易明白各類佛陀上課的内容實義)

1. 留意佛經出場序(學生身份的介紹)

人天類、二乘類、大乘類。

2. 發問人的身份及問題類别的理解

人天類:多問前因後果報應。

二乘類:多問如何能淨業達到解脫覺悟?

大乘類:多問如何能色空圓融修行,能圓滿自度度他,或代他人問佛修行疑難!

3. 了解佛陀或菩薩回應的方法及具體意思

直接依題作答

反問回應

舉例、譬喻或說前因

4. 每個聚會的主題及佛陀的咐囑

隻要清晰明白每部經的主題内容及佛陀的咐囑,便能容易提綱挈領地演繹經文實意。

實習研讀各類佛經,交流體驗。

第四部分 提升個人表達及攝衆能力

如何成就四無礙辯 (四無礙解)?

一、法無礙辯、法無礙解,領悟世間法、外道法、邪法及佛法真谛,能清晰無礙講解。

二、義無礙辯、義無礙解,精通三乘佛法實義,并能觀機而說,無礙演繹法法實義。

三、詞無礙辯、詞無礙解,演繹佛法所用言詞簡單易明,洽當無礙。

四、樂說無礙辯、樂說無礙解,樂于為不同衆生廣說佛法,無礙解簽一切難題,歡喜欣欣,不疲不厭,。

如何能攝衆,如何能擺脫緊張的心理壓力?

以勇猛心,發大願力,誓肩負起如來度生的重責,為宣揚佛法廣度衆生,自然無懼。

複習課程重點

詢問問題

第五部分 如何帶動彰顯正确修行道風?

培養下列的正确的心态品格:

精進學佛

皈敬三寶

努力修行

布施奉獻

真誠服務

恭敬平等

以禮相待

忍辱包容

協調矛盾

處處以大局、大衆着想

推廣及實踐互相尊敬的“六和敬”法:

一、 身和同住-和諧融洽一起工作生活。

二、 口和無诤-言談有禮,尊重他人,表達意見,不落争論。

三、 意和同悅-心意平和,欣悅共處。

四、 戒和同修-依如來戒律,共同努力修改各自不善行為。

五、 見和同解-共同分享佛法的體會。

六、 利和同均-所有榮譽利益同歸道場大衆。

摒除下列各類破壞佛法、破壞道場、破壞修行的不正确心态行為:

尊貴自居,我高你低,缺乏尊重,無禮相待。(離增上慢)

輕初學,重久習。

結黨分派,任人為親。

利用特權,損公謀私。

挑撥是非,制造争端。

(課程完結)

首頁佛學道場弘法影音佛學提問我的